导读:作者修木在美留学多年,对美国高等教育颇为关注。其撰文三篇,分别从招生标准、SAT测验、课外活动三个角度着笔,带读者一窥美国高等教育真实面目。本文为系列末篇。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修木】
说起美国高校,大家可能都知道常春藤联盟,包含美国东北部八所著名的私立大学。相对少为人知的一点是,这个联盟却不是教学或学术上的合作组织,而是八所学校共同参加的校际体育比赛。
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美国高校有一点特别之处,对体育比赛特别重视,在招生时对体育特长生有特别的照顾。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最初吸引公众的注意,不是因为其教育或学术,而是因为其橄榄球队。
课外活动的兴起
早期的美国高校多半是教会兴办,担负着为教会培养栋梁之材的使命。学习的课程基本上是读圣经与经典,学希腊语与拉丁语。学生要花许多时间熟读圣经,背诵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名篇。宗教的灌输与品德的培养更为重要,每天朝六晚五各上一次教堂,连周日都不可缺席。学生离家住校上学,由老师担起管教职责,一大早有强制的自习课,晚上还要查房。
接近成年的孩子难免会淘气反叛,留下不少违纪的记载,[1]小的在教室里跺脚,大的扔石子打破校长住宅的玻璃窗,甚至爬进去偷酒。在教堂里捣蛋的最多,用小刀在椅子上刻画,祷告时学猫叫狗叫,布道时放出一只火鸡在走道上乱跑等等。更为严重的还有打老师、顶撞校长,甚至在校园里放火。
1766年,哈佛学生抗议学校食堂的黄油变味发臭,导致一半学生受停学处分。这起“黄油事件”算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学生抗议活动。[2](图/Medium)
高校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出现于十九世纪初,校方多半给予鼓励,为的是缓解读书带来的压力。
首先出现的是文学会与辩论会[3],模仿西方启蒙时期的沙龙,讨论流行的话题,比课堂上枯燥的死记硬背要有趣不少,只是会中讨论的通常不是经典或圣经,而是教会不大喜欢的卢梭或潘恩。
接着出现的是学生社团,通常要找一句希腊语作为座右铭,再取句中每个单词的头一个字母,形成缩写当作相应社团的希腊名称,以示高雅。社团让学生有更多联谊机会,大学由此多出一项促进社交的新功能。
体育有个工业化的背景
广义来说,体育活动更近于玩耍,中世纪的学校里早就有人玩斗鸡、拳击、跳舞、赌博,或是划船、板球、网球等等。[4]十九世纪之前最时尚的是骑马打猎,有汗滴有血腥,带着贵族骑士的架势。
体育作为课外活动,却是因为校际之间比赛的出现,最早始于英国的牛津与剑桥。工业化之后的英国有铁路作为大众交通工具,校际切磋才搞得起来。最先组织的是划艇比赛(1829年),[5]举行地点在离牛津、剑桥分别都有一百公里开外的伦敦。
工业时代的大城市人口多,观众也多,体育比赛渐渐成为大众娱乐。大学生的划艇赛很容易吸引社会与舆论的关注,比赛时泰晤士河两岸人山人海,给商家带来不少生意。
美国的工业化稍慢于英国,要到1852年才有第一次哈佛与耶鲁之间的划艇赛。[6]策划者却不是学校,而是铁路公司。地点在波士顿以北一百多公里之外,新罕布什尔州的一处湖光景区。吸引的观众只有一千人左右,铁路公司没赚到几个钱,但是却给哈佛、耶鲁开创一个划艇赛的传统。
其后的比赛地点换过好几次,哥伦比亚、康奈尔等其它学校也加入其中变成联赛。观众的规模或许比不上伦敦,但是学生们却很热情,比赛输赢关系到学校的荣誉,激起集体归属感。
1874年在纽约萨拉托加湖举行高校划艇联赛时,在岸边观看的民众与乐队(图/Blogspot)
比如说1874年哥伦比亚划艇队夺得冠军,回到纽约时在第五大街上游行庆祝,校长特意赶到,夸奖起来不吝溢美之辞[7]:
“我代表全校教师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为学校做出的贡献。……我坚信,你们今年夏季的大捷,对哥伦比亚的贡献,超过建校以来所有贡献的总和。”
只是另一边,在联赛中名次越来越差的哈佛、耶鲁有些失落。到最后干脆退出校际联赛,每年搞一场两校之间的划艇赛,一直延续至今。
从牛膀胱到橄榄球
划艇之外,其它项目的校际比赛也陆续展开,有棒球、板球、田径、游泳、篮球等等,但影响最大的是橄榄球,又称为美式足球。学生以踢球取乐在中世纪的欧洲就有记录,到镇上屠户那里拣一个牛膀胱,充气之后找块空地,你一脚我一脚,玩得不亦乐乎。只是有时候会撞倒人、踢坏门窗,惹得校长老师出面禁止。[8]
要到十九世纪中期,才有橡皮球可踢。第一次有记录的校际比赛在1869年[9],普林斯顿对抗同在新泽西州的罗格斯(当时是私立学院,后来变成州立大学)。双方球员没有运动服,穿着杂七杂八的内衣短裤。比赛更像踢足球——圆形的球,只能用脚不能用手。其后,纽约周边的耶鲁、哥伦比亚等其它学校应邀加入。
地处波士顿郊区的哈佛也收到申请,但是当地的踢法与纽约周边不太一样,规则上谈不拢。不肯加入联赛的哈佛,反倒邀请北边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球队下来切磋。加拿大学生玩的是椭圆形状的橄榄球,哈佛队试过之后感觉不错,就此采用,由此将橄榄球引入美国。[10]
哈佛与麦吉尔在1874年举办的足球比赛。橄榄球在英国又被称为拉格比,先传入加拿大,而后又由麦吉尔介绍给哈佛,传入美国,进一步演化成美式足球。(图/CFL.ca)
橄榄球造就美国高校“三巨头”
此时的美国大学没有多少学术研究,学校的地位要么看历史长短,要么看有多少毕业生成为政商名流。哈佛的历史最长,出名的校友最多,地位最高。耶鲁只能算老二,难免有点不服气。参加校际比赛,耶鲁学生总喜欢挑战哈佛,要的就是打败哈佛的感觉。
足球联赛里没有哈佛让耶鲁觉得不大过瘾,特意跑去单挑哈佛,结果也迷上了橄榄球。[11]这两所名校玩得来劲,普林斯顿与哥伦比亚看着眼热,跑来凑热闹。橄榄球有了名校组成的联赛,又进一步影响其它学校,渐渐普及开来,而圆圆的足球反倒走向没落。
由此到一战爆发之前约四十年的时间,哈佛、耶鲁与普林斯顿是橄榄球最强的三所学校,号称“三巨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12]
每年校际赛结束之后,又特意在感恩节那一天,让排名最前的两所院校在纽约市专门比一场。节日人多,纽约的社会名流从百万富翁、州长议员,到文人骚客都到现场观看,连教堂的牧师都特意提早结束感恩节布道,让大家能早一点去看球。[13]其它地区的美国院校纷纷效仿,橄榄球比赛与餐桌上的烤火鸡一样成为感恩节的必备。
1893年耶鲁与普林斯顿在纽约曼哈顿球场的感恩节橄榄球赛吸引观众达四万人。(图/普林斯顿大学官网)
体育给教授添麻烦
校际比赛本是学生自发搞起来的,开初跟学校没有多少关系。从选队长管理员、安排训练比赛到筹款、收入场费,基本都由学生自己负责。他们的确从体育活动中得到乐趣,却也给学校惹下不少麻烦。
以相对简单的划艇举例:有的学生看完比赛之后酒喝多了,在当地乱打乱砸;赛前训练时不小心翻船,有学生溺水;或是比赛过程中,落后的小艇撞上领先的,两边吵得不可开交。[14]凡此种种,又得学校出面解决,而教授多半对体育活动兴趣不大,那不是教书育人,不该是他们的职责。
学生迷上体育,顾不上读书,成天不是训练就是比赛,不好好上课,还要坐火车到处跑。有一回康奈尔的学生组队外出,竟然向学校申请差旅补助,校长气鼓鼓地说:我才不会让三十名学生跑四百英里,就为着去角逐一袋空气。[15]
按理说体育是学校的课外活动,为的是健身与兴趣,不该跟金钱扯上关系。英国人对这一点特别坚持,大学体育完全属于绅士的业余爱好。[16]牛津与剑桥的学生多半是贵族出身,有身份有资产,不需要从事商业或职业。美国社会的氛围却不一样,地位由金钱财富决定,大学生多半来自富商或是职业家庭,见着钱眼热。
校运动队不时向社会筹款,聘请专业教练,收买身强力壮的社会人士混入校队冒充学生,假期更有学生想外出比赛赚一把。而且橄榄球赛特别有观众,卖门票就有可观的收入。哈佛队1894年拿到四万两千美元[17],联赛中排名更为靠前的耶鲁与普林斯顿还有纽约感恩节的场子,收入更高。相形之下,当时教授一年的工资才两三千美元。[18]
校际比赛还引起校际矛盾,各大学的管理标准不一。哈佛严格规定球队不准请外边的教练,学生最多只能私下偷请。耶鲁却放手不管,校队不但可以请教练,也有更多的比赛训练时间。结果两校对阵,哈佛总是败在耶鲁手下。
所谓常春藤联盟最初就是纽约-波士顿周边的学校聚在一起,商讨如何一统规则,只是各有各的想法,商讨不出结果。
橄榄球的暴力
橄榄球比赛更有特殊的问题,场面太过激烈。[19]篮球动手不动脚,足球动脚不动手,橄榄球却是手脚并用,可以踢可以扔可以抱着冲撞,可以拉人绊人,场上经常发生打斗。持球者倒地,其他球员扑上来挤成人肉堆,扭胳膊压腿,甚至掐脖子。一场球赛下来,撞伤、刮伤、扭伤是家常便饭,断鼻梁、骨折、脑震荡,用担架抬下去的场场都有。
近距离观看早期的橄榄球赛(图/Politico)
偏巧,这还正是橄榄球吸引观众的地方,球员也有一种英雄的感觉,有的甚至故意去屠宰场,在运动外套上沾一些血迹,穿着显得神气。[20]在那一段期间多次夺冠的耶鲁尤以球风彪悍著称,拳打脚踢,毫不留情。屡屡败在其手下的哈佛很不服气,指责耶鲁是无赖。而耶鲁则反唇相讥,你们哈佛的男子汉气度都跑到哪里去了?[21]
看在校长教授的眼里,橄榄球赛搞得比拳击、斗鸡、斗牛都要血腥,实在过分。当时的哈佛校长艾略特从1895年开始,多次号召停止橄榄球赛,得到教授们的响应,却遭到学生与校友的强烈反对。[22]
美国文化向来看不起苍白文弱的书生,敬重带着刚阳之气的男子汉,在蛮荒的新大陆体力远比脑力重要。十九世纪工业化与城市化之后,生活比过去舒适,特别是富家长大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有财富可以继承。许多经历过生活艰辛的富一代,害怕孩子长大后成为花花公子,太女孩子气,吃不了苦受不了罪。
20世纪初,在橄榄球赛中光荣负伤的两位球员(图/Blowbacktrilogy)
这些富商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之后,担心孩子会变成夸夸其谈的文人,只会评头品足,高谈阔论,不会做实事。[23]他们不稀罕独立思考、知识渊博、思维敏锐或者艺术创意;他们注重的是领袖能力、信仰意志、风度体魄、勇于行动。商场如战场,竞争无情,要敢于赢,要有强烈的取胜欲望。这些精神正好体现在橄榄球场上的激烈比拼之中,受伤流血不必大惊小怪,重要的是让学生受过磨炼,体会竞争的艰辛。
总统出手挽救橄榄球
当时担任美国总统的老罗斯福毕业于哈佛,更是把橄榄球与国家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1900年前后西方列强争霸全球,统治亚非拉。美国要学习英国,外出争夺殖民地,担当起白种人统治世界的义务。在他看来,大学必须有橄榄球式的教育,培养下一代人用肘子顶开别人的勇气。对于哈佛停止橄榄球的号召,他很不以为然,私下里声称哈佛是“闹孩子气”,大学不可以培养不敢动粗的男子。[24]
反对橄榄球的呼声在1905年达到高潮。当年的赛季中,全美因为踢橄榄球死了19人,重伤137人。在此前的赛季里,也死了18人,重伤159人。[25]艾略特准备在哈佛校董会提出动议,禁止橄榄球赛。[26]眼看形势不利,老罗斯福特意将哈佛、耶鲁与普林斯顿的教练招入白宫,商量如何改进规则,降低伤亡,化解反对力度。
教育原本不属于联邦政府职责范围,总统难得一次重视教育却是为着挽救橄榄球赛。
讽刺老罗斯福给大学橄榄球赛当教练的漫画。下边引用他1907年在哈佛的演讲:“我看不上那些穿着棉绒,多愁善感的年轻男子。不要退缩,不要犯规。狠狠地往前冲!”(图/Historicalhorizons.org)
在各方压力之下,六十二所大学于当年年底在纽约开会,成立校际体育联合组织,改革橄榄球赛,商讨制定学生参赛资格、比赛管理规则。其后这一组织渐渐演变成全国大学体育协会(缩写NCAA),成员包括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监管校际体育比赛。[27]
艾略特禁止橄榄球的动议则被哈佛校董会否决。[28]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原本主导大学董事会的教会人士,渐渐被大公司主管、律师、银行家取代。[29]这一方面是高校的资金更多来自于富人的捐献,工业化之后资本家的口袋远比教会丰厚。另一方面,私校招收的富家子弟越来越多,原本培养教士的使命也逐渐变成为富家子弟镀金。
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时常回母校缅怀青春年少的时光,组织校友会捐款筹款,为运动队喝彩。过些年,他们继承百万家财,成为社会名流,又进一步当上校董。富商、校友、校董连为一体,大学最令他们怀念与关注的事情莫过于体育运动,特别是橄榄球赛。老罗斯福就是这样一位著名校友。校长与教授可以教训学生,但是却拧不过校友会与校董会。[30]
体育成为美国高校的宗教
高校体育的兴起也体现美国社会的巨大改变。工业化之前,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作为教会学校更像修道院,虽然德高望重却并不引人注目。工业化之后,教会的地位走低,社会被工商人士主导。
高校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吸引工商界的支持,特别是吸引富家子弟前来就读,做出两项重大改变。[31]其一是改革课程,原本以经典与圣经为必修课,改成提供更多文学、现代语言、科学、法律等等选修课程。其二则是支持课外活动,特别是体育活动,不再以修士的清苦要求学生,而是让校园有更多的辩论、联谊与比赛。
艾略特本人正是这两项变革的倡导者,主持哈佛期间引入大量选修课,对体育活动大力支持。尽管到后来他看不下球场的暴力,橄榄球却是在这一过程中由高校引入美国社会,成为最吸引观众的体育项目。校园也不再是书声琅琅之处,而是富家子弟娱乐镀金的场所、进入上层社会的通道。
1899年10月的一期美国流行杂志《周六晚间邮报》,专门介绍大学生的生活。封面肩并肩站着的两位男性青年:左边一位穿着运动制服,搂着橄榄球;右边一位穿着学袍,抱着书本。
美国高校也是橄榄球最大的受益者。校际球赛广受大众的关注,校园生活成为舆论津津乐道的话题。为招待看球的社会人士,1903年哈佛修建的体育馆可以容纳三万五千人,其后又扩充到五万八千。[32]1914年建成的耶鲁体育馆,则有七万个座位。要知道,作为当时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哈佛,本科生总数也不过就只有四千人。[33]
球场的建起与教堂的衰落,象征着体育成为美国大学的新宗教。批评者说美国的高等教育将自己贱卖给了蹦蹦跳跳,支持者却对大学体育有着一股近乎宗教般的热情。那时上大学还是少数人的特权,学术更是没有多少人感兴趣,是校际橄榄球赛的胜败让大学进入大众的眼界,造就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巨头的声誉,踢出学校的名气。[34]
连带着大学校长也成为响当当的公众人物。哈佛的艾略特俨然是意见领袖,从教育、文化、到政治,总是有媒体来询问他的高见。普林斯顿的校长威尔逊后来更是当上新泽西州长、美国总统,而他在读书与教书期间还当过橄榄球队的教练。[35]
反潮流的芝加哥大学
NCAA成立之后,高等院校的体育活动更为正规化,大学成立专门的体育部,球赛收入由学校获取,聘请专业教练,不再由学生自我管理,也不再需要教授过问。
橄榄球赛场上依然有伤残甚至死亡的报道,但是人数有所下降。校园内的体育热情依旧,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来自球赛。其它地区的高校也热心投入竞争,修建大型球场,推出专门的运动奖学金吸引高中体育人才。
反倒是以三巨头为首的几家名校放不下架子,坚持学生体育应该是业余爱好,不该用奖学金收买运动员。这样一来,原本橄榄球实力最强的三巨头,无法与中西部、南部地区的大学球队竞争,只好自己搞一个东北地区的校际联赛,在二战之后正式命名为常春藤联盟。[36]
这期间只有一所学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解散橄榄球队。
创办于1890年的芝加哥大学,靠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慷慨资助,属于后起之秀,名望主要来自两点:其一是注重学术研究,后来产生过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二是注重橄榄球,办校不久就雇下一位专职的橄榄球教练,史无前例地给他副教授的职称,两千五百美元的年薪,外加永久教职,调教出来的球队在校际比赛中享有盛誉。[37]学校也建起大球场,有五万七千个座位。
但是到三十年代,芝大橄榄球队却荣光不再,一输再输。其研究生院虽然出众,但是本科生中穷家来的走读生多,富家来的住校生不够多,学校也不愿意出钱补助运动员的生活费。时任校长Robert Hutchins认为教育要远比体育重要,在193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38]:
“金钱是美国高校搞竞技比赛的原因。竞技比赛并不是真正的体育。体育为的是学生强身健体,接受教育。竞技比赛不是教育,而是生意,以娱乐公众来为高校赚取金钱。”
“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心智的发展,想要发展身体而不是心智的年轻人根本不该上大学。”
“为竞技比赛进入大学的学生既不想也得不到高等教育。他们是来玩耍的。”
“绝大部分运动员都会承认,训练得精疲力尽之后很难学习。我们由此不难理解,竞技比赛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不能培养毕业之后的栋梁之材。”
难得的是Hutchins竟然说服了校董会,在1939年底解散橄榄球队,誓为美国高校提供一个好榜样。更没有想到的是,荒废的大球场还派上特别用场,载入史册。
1941年美国政府计划制造原子弹,要在芝大搭起核反应堆,实验室就建在球场西看台的下边。[39]科学家们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建成第一座核反应堆,获得关键的科学数据。芝大也成为科学研究的重镇,培养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在内的多位著名学者。
芝加哥大学荒废的橄榄球场,西看台下边建起世界上第一座达到临界状态的核反应堆。(图/pbs.org)
但是就本科教育来说,橄榄球队的解散却让芝大的声望大受打击。二战之后,哈佛招生办内部的讨论把芝大当作反面典型:
解散橄榄球队,不注重体育,结果吸引的是成绩好的学生,培养的是些学者型人物,头脑发热的知识分子。注重体育的哈佛,才能够收到均衡发展的学生,对富家子弟才有吸引力,培养未来的领导人物。尽管在学术与研究上,芝大是哈佛的强有力竞争对手,在本科招生方面,芝大根本就排不上档次。这不是说哈佛就完全排拆成绩优异的学生,只是说这种学生不可成为哈佛的主体,按照其内部的规定,只能占学生总数的5~10%。[40]
到1969年,迫于压力芝大还是恢复了橄榄球队,只是其本科招生起色不大。到1990年代,芝大还是对学习要求太高,入学后考不及格而退学者达到17%,比哈佛耶鲁的3%~4%高出一截,因此学生之中只有5%的校友子弟,低于常春藤10~20%的比例,而且芝大的校友也不愿意捐款赞助母校。为此,当时的校长想出的对策是降低学习要求,修建体育场馆,以吸引更多学生报读。[41]
Hutchins却一直坚持己见,认定橄榄球就是与高等教育不相匹配[42]:
“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我们美国人将运动与高等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别的国家以大学来提供娱乐大众的运动。有些国家的大学根本就没有校运动队,有些国家有校队,比如说英国,但是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锻炼身体,呼吸新鲜空气。”
“我相信我们如此看重橄榄球比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对高等教育没有清楚的概念。就算我们从大学毕业,也还是不理解大学是什么样的机构。我们看得懂的,只有比赛分数榜上的数字。”
华人难以看懂的美国大学
其实,许多中国留学生也一样看不清楚美国大学的概念。许多人在当地读完博士,甚至生活工作多年,还是意识不到体育球赛对美国大学的重要。
在大学校园里,研究生院属于边缘地带。中国学生赞美自己就读过的学校,动不动就是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却不知道学者不管多出名,只是局限在象牙塔内。
一般的大学生与校友,最为关心的是校运动队的输赢,最为熟悉的是橄榄球队的教练与明星球员。每年返校日校橄榄球队举行的主场比赛,是学校最大的节庆。只是来自中国的同学,呆在实验室或图书馆,听着外边的喧哗,却不明白那些人闹腾些什么。
教练在校园中的地位,从工资来看最为明显[43],毕竟美国人喜欢以钱财论高低。
时至今日,大学篮球与橄榄球已经是商业化的操作,篮球教练年薪平均过百万美元,橄榄球教练的工资更是逼近千万,这还不包括他们在奖金、广告等等其它方面的收入[44]。而在最好的公立大学加大伯克利分校,校长的年薪也就只有五十万上下,一般教授十几二十万,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则在三、四十万,甚至赶不上助理教练的水准。[45]
《美国今日》报道的2020年全美橄榄球排名前十所大学教练的薪水
体育也更受校董会的重视。校董们开会坐在一起,对教授的聘用没有什么兴趣,系里报上来就橡皮图章一下。但是,对橄榄球、篮球、田径等等教练的人选,校董们却要一个一个认真讨论。[46]卡内基基金会曾做过调查,发现有些校董看不上诺贝尔奖,只看得上海斯曼奖(年度大学橄榄球最佳球员奖)。[47]
当然,教练是压力很大的工作,几个赛季成绩不好恐怕就得走人。但是校长的压力也不轻,橄榄球输球造成校长丢官也是常有的事。
体育是进入名校的捷径
类似的误解也出现在大学申请之上。为了进好大学,华人家长多半是督促孩子争取好成绩,而白人家长却不太在意孩子的学习。其实,美国学校的分数打得松,在中国成绩平平的学生转学到美国变成全优生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种风气从高中侵蚀到大学,连哈佛这样的学校都搞起分数膨胀[48],班上一半的学生拿A或A-不足为奇。申请大学的标准考试SAT与ACT没有多少难度,拉不开好学生之间的距离。如此一来给大学留下充足空间,用学习之外的因素来甄别申请者。在私立名校来说,体育表现是重要考虑之一。在录取上,常春藤对运动员最为照顾。[49]
体育也不是我们通常所想的那样,靠身体与天分,许多技巧是训练出来的。[50]申请者要进的只是校队,不是奥运队。从高中到大学都有一堆体育项目,划艇、击剑、马术、游泳、大球、小球等等。以橄榄球为例,比赛上场的球员只有十一人,主力队员大多是特别优秀的黑人球员,但是大学校队参加训练者通常有近百名球员,其中绝大部分是白人。像普林斯顿这样的私立名校,男生之中属于校队运动员的比例达到22%。[51]
哈佛橄榄球校队在2014年的全队合影(图/gocrimson.com)
白人家长或许不热衷送孩子进天才班,但是远比华人家长关注体育活动,为此投入的精力要比督促学习多得多。请私人教练,进体育俱乐部,开车接送前往训练场馆,陪着去周边城市参加比赛,起早贪黑在外食宿,这种费钱、费时间、费精力的事情只有中上阶层才玩得起。他们不是不在意孩子的学业前途,而是清楚知道成绩好不如在校际比赛中拿一块奖牌。常春藤招生注重体育成绩,照顾的正是家境好、知道其中诀窍的白人家庭。
高校体育在常春藤兴起本来就是为了吸引富家的孩子,到后来自然演变成对他们的照顾。人人机会平等,择优取录,是名校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号。但是录取标准之中给体育留下一大分量,为有钱人家铺下一条特别通道,保证名校与美国上层社会之间特别的联系,在西方国家之中也就只有美国是这么玩的。只是在许多不熟悉美国文化的华人来说,带着我们尊重读书的传统概念,对此却是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想像。
参考资料:
[1]Ronald A. Smith, Sports & Freedo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14-15
[2]Ilana Gordon, Way before Walkouts was the Great Butter Rebellion, Medium, Feb. 8, 2017. https://medium.com/dose/way-before-walkouts-was-the-great-butter-rebellion-3e010b34c6bb
[3]Christopher J. Luca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 History, 2nd ed.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pp.129-131
[4]Smith, pp.4-6
[5]Smith, p.7
[6]Smith, pp.27-29
[7]Smith, p.46
[8]Lucas, p.183
[9]Smith, pp.69-71
[10]Cfl.ca (加拿大橄榄球联会), Birth of North American Football: 137 Years, May 15, 2011, https://www.cfl.ca/2011/05/15/birth-of-north-american-football-137-years/
[11]Smith, pp.76-77
[12]Mark F. Bernstein, Football: The Ivy League Origins of an American Obsession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 p. 12
[13]Smith, pp.78-80
[14]Smith, p.36; p.45
[15]George F. Will, The irresistible force of college football, Washington Post, Nov. 9, 2011.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the-irresistible-force-of-college-football/2011/11/09/gIQAxqBe6M_story.html
[16]Smith, pp.63-65
[17]Smith, p.81
[18]Clarence Long,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1915-1955), Winter, 1952/1953, Vol. 38, No. 4 (Winter, 1952/1953), pp. 577-588
[19]David Dayen, How Teddy Roosevelt Saved Football, Politico, Sept. 20, 2014. https://www.politico.com/magazine/story/2014/09/teddy-roosevelt-saved-football-111146
[20]Smith, p.89; p.92
[21]J. Karabel, The Chosen: The Hidden History of Admission and Exclusion at Harvard, Yale, and Princet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2005) p.18
[22]Smith, pp.95-98
[23]Nicholas Lemann, The Big Tes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9) pp.14-15
[24]Frederick Rudolph, The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thens, Georgi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61) p.377
[25]Christopher Klein, How Teddy Roosevelt Saved Football, History, Sept. 6, 2012. https://www.history.com/news/how-teddy-roosevelt-saved-football
[26]Smith, p.195
[27]Smith, pp.198-206
[28]Karabel, p.43
[29]John R. Thelin, A History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 p.238
[30]Smith, pp.97-98
[31]Mitchell L. Stevens, Creating a Class: College Admissions and the Education of Elit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246
[32]Karabel, p.17
[33]Karabel, p.22
[34]Lucas, pp.183-185
[35]Parke H. Davis, WOODROW WILSON COACHED PRINCETON'S FIRST FOOTBALL TEAM, SAYS HISTORIAN, The Harvard Crimson, Nov. 8, 1924.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1924/11/8/woodrow-wilson-coached-princetons-first-football/
[36]Luke Pichini, The Evolution of Ivy League Football, The Cornell Daily Sun, Oct. 7, 2020. https://cornellsun.com/2020/10/07/the-evolution-of-ivy-league-football/
[37]Milton Mayer,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a Memoir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p.139-140 https://publishing.cdlib.org/ucpressebooks/view?docId=ft4w10061d&chunk.id=d0e2262&toc.depth=1&toc.id=d0e1435&brand=ucpress
[38]Roberts M. Hutchins, Gate Receipts and Glory, Saturday Evening Post. 12/3/1938, Vol. 211 Issue 23, p23-77.
[39]Richard Rhodes, The making of atomic bomb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6) p.401
[40]Karabel, pp.253-254
[41]Ethan Bronner, Winds of Academic Change Rustle University of Chicago, New York Times, Dec. 28, 1998. https://www.nytimes.com/1998/12/28/us/winds-of-academic-change-rustle-university-of-chicago.html
[42]Robert M. Hutchins, College Football is an Infernal Nuisance. Sports Illustrated, Oct. 18, 1954. Archived at https://vault.si.com/vault/1954/10/18/college-football-is-an-infernal-nuisance
[43]Laura McKenna, The Madness of College Basketball Coaches’ Salaries, The Atlantic, March 24, 2016. https://www.theatlantic.com/education/archive/2016/03/the-madness-of-college-basketball-coaches-salaries/475146/
[44]参见 https://sports.usatoday.com/ncaa/salaries/
[45]参见http://projects.dailycal.org/paychecker/ 与 https://sports.usatoday.com/ncaa/salaries/football/assistant
[46]Lemann, p.125
[47]Smith, p.215
[48]搜索grade or gpa inflation, 或参看 https://www.nytimes.com/2001/12/09/opinion/why-grade-inflation-is-serious.html
[49]William G. Bowen and Sarah A. Levin, Reclaiming the Game: College Sports and Educational Value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57-62
[50]Daniel Golden, The Price of Admission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2005) Chap. 5
[51]Joseph A. Soares, The Power of Privilege: Yale and America's Elite Colleg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3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