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高校思政行|哈工程:潜移默化入脑入心 大学生上台讲述“扶贫经”

东北网11月29日讯(记者 许诺 安泽 王春颖)日前,“龙江高校思政行”全媒体宣传活动正式启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十余家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来到哈尔滨工程大学,集中宣传展示哈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取得的新突破、新成效、新经验。

龙江高校思政行。

坑坑洼洼的十字路变成平坦的水泥路;滩涂荒地如今绿树成荫;昔日简陋的村头建起文化广场,村民用起健身器材……讲起扶贫的“高招”,哈工程27个班级、千余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上演了现实版的《我和我的家乡》,讲台上的“小先生”讲述自己家乡的巨变。学生们自己准备案例,个个讲得头头是道,发自内心的感动,触发了思想深处的动力,引得讲台下的听众发出热烈掌声。

采访团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网记者 安泽 摄

如何让思政教育不再生硬,而是潜移默化地走入学生心中,哈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案例教师金璐璐说:“课程设置紧跟时事,在脱贫攻坚决胜决战之年,以脱贫攻坚为主题,让同学们讲述家乡的脱贫攻坚故事。”

哈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案例教师金璐璐分享思政课程案例。东北网记者 安泽 摄

金璐璐说,今年将课程选题定为脱贫攻坚专题。起初老师们都觉得有些困难,形势与政策课的两位“80后”主讲教师金璐璐和刘禹辰都没有农村生活经历,要把这门课讲出亲和力、针对性,还要让学生有参与感,这就更具有了挑战性。为此,金璐璐特意去哈尔滨市周边的旅游乡村看脱贫成果,她感到非常震撼,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讲一个课程版的《我和我的家乡》。

哈工程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同学都是从乡村里走出来的,也有家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同时金璐璐还了解到学生中有的参加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创新课堂形式,她让这些学生走上讲台,用亲历的脱贫攻坚案例,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哈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田朝晖向采访团讲述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山乡巨变”的故事。东北网记者 安泽 摄

在教研室主任田朝晖的支持下,27个班的脱贫攻坚“翻转课堂”将学生推上讲台。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其中,有的同学负责收集材料,有的同学负责采访,有的同学负责制作演讲课件。最终,《我和我的家乡》展示课程呈现的效果是所有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不仅学生参与度极高,效果也非常好。

学生们头头是道讲起“扶贫经”,讲述的同学或者自己的家庭就是“脱贫摘帽”的亲历者,或者父母就是驻村扶贫干部,他们站上讲台,用真实的故事讲述扶贫攻坚的“翻转”思政课润物无声、入脑入心。

“妈妈的扶贫工作得到了扶贫村村民的认可,很多村民把妈妈当成了亲人,有的孤寡老人甚至把与她的合影挂在家里。”当学生谭骁晏讲到妈妈到农村做扶贫工作,无法照顾当时正在高考的自己,甚至姥姥过世都没能见到最后一面时,留下了眼泪。但此时,她更加理解了妈妈,同学们也通过她的故事,了解了扶贫干部与扶贫工作。

这样的例子在学生中有很多,学生们的真情讲述,也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事实案例支撑。有的同学在课件上展示自己父亲的扶贫日志,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扶贫工作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就在自己的身边。

学生游承志讲述的脱贫攻坚案例题材,来源于身为人民教师、志愿响应号召下乡从事教育扶贫的妈妈,她在扶贫过程中拍摄了很多照片,见证了脱贫攻坚中村民们生活条件的改变,这也让游承志感受到了教师在教育扶贫中所作的努力。

当同学们一起认真收集身边的扶贫案例,梳理回顾亲身经历和周围人的脱贫经历时,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催生出强烈的自信。

学生李晨星表示,同学们互相分享身边的真实案例,有助于对于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接受,这种沉浸式、感受式的教学让大家不知不觉爱上了思政课。通过案例分享,让他发觉,对于扶贫攻坚的努力,远远比自己看到的要多得多。

看到学生们提供的详实数据与图片,切合实际的分析,教师刘禹辰说:“学生们给我上了一堂课。通过这次课,我会注重采用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从不同角度讲述案例,拼合到一起,基本能涵盖扶贫工作的各方面举措。”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老师对每个学生讲述的案例再进行点评,把政策理论穿插其中,升华、擦亮了案例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思政课,让学生们沉浸其中。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