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看不见的二本学校学生》,是一个在广东某二本学院任教的老师写的,当我看到这个标题时就忍不住好奇看作者会写什么,因为我就是二本毕业的。
文中描述的二本学生的家庭情况:“就我所教的几千学生看,他们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以及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
务农、养殖、屠宰、流动于建筑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点小生意,是他们父母常见的谋生方式,和当下学霸们“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照。”
我父母就是做小生意的,实际上我们家三个孩子只有我考上了大学,我外婆有八个孩子,我妈妈最小,我有十几个表哥表姐,也只有我考上了大学。
我读的高中是在湖南省某个县城,一千多个学生能考上大学(包括二本三本的学生)不超过10%,还有原本可以读三本的学生因为学费贵最后读了大专。
我昨天看到了另外一篇文章,东南大学毕业生写的《毕业两年,我不敢说自己是985,211出来的》。
文中里说“毕业出来和专科学校的人在同样的岗位拿同样的工资,你让我怎么乐观?”
去年我有个北大毕业的朋友跟我抱怨说他高中同学是二本毕业的,工资却是他的两倍,这跟作者的想法是一模一样的:我985毕业的就应该混得好,工资就应该其他人高。
“应该”这个词是社会给我们的错觉,当我们鼓吹学历论时,985毕业工资高待遇好成为了理所当然,我二本毕业混得不好也是情有可原。
我从小就听我妈说“考上大学才有出路”,再后来听我高中班主任说“高考决定命运”,实际上我现在大学毕业一年,我并没有觉得高考决定命运,命运一直都在自己手中。
我之所以提到这两篇文章,是因为两篇文章的角度不同但是表达的观点相似。
那个二本大学老师预设了二本学生的原生家庭以及未来出路,用她14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二本学生的现状,实际上只能代表她的个人观点,不能代表任何群体。
那个毕业于985却发现在找工作时面临的情况并非大家口中的那样,她之所以有这么的落差也是社会对于学历标签的定义,她也觉得自己应该怎么样,实际上并非如此。
有一条评论说“真的不是洗的985废物组里的发言吗?”
这条评论有106条赞,还有人说“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985的问题。”
我高考出成绩的时候知道自己只能上二本哭了很久,但还是不想复读,后来知道有个邻居复读了一年考了三本,我好像又没有那么惨,我那个时候就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二本唯一对我的影响就是在我大一的时候特别崇拜985的学长学姐,当我知道谁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加上QQ好友都不敢说话,因为我觉得985特别难,考上的人特别厉害。
我刚开始也喜欢用学校来定于一个人优秀与否,但随着我身边985的朋友越来越多,与他们的接触越来越多以后,我发现本科院校实际上跟你未来挂钩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我一直有几个疑惑:
1. 是否用工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2.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否决定一个人?
3. 本科院校是否决定一个人?
4. 如何定义普通人?
5. 没上大学的人是否都是普通人?
高考实际上是对你之前学习成果的检验,这种检验实际上也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高考科目多,还有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有关。
高考分数只是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只有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有个参考作用,但人这一生不会用这个数字划分三五九等。
如果用大学是否是985来划分,意味着就是贴上标签,985混得不好的人会被嘲笑是不努力才把好牌打烂,非985毕业的有点成绩也会被嘲笑,考上研究生又如何还不是二本毕业的,实际上这个标签只是给了别人嚼舌根的由头。
我一直在想大数据和个体的关系,实际上大数据只有参考作用,哪怕是99.9%的人混得好,我是0.1%,那么大数据对我来说也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一个群体过得怎么样,跟我过得怎么样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我是女孩子,我出生于农村家庭,我毕业于二本院校,学的还是冷门的生物专业,本科成绩不好,考研失败,按理说来是就业难,换行业更难,来到广州这个一线城市应该没有容身之处。
但实际上因为我写了三年公众号,找新媒体的工作比较容易,有人会说我是个体差异,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大数据又能代表什么?
我在上大学时,可以比较的标准只有学校,在班里只能比较成绩,可是等我们毕业,本科院校就变得不重要了,于是我们开始比较工资,再等十年可能就是比较孩子的成绩。
我觉得没有任何比较的意义,你很有可能是北大毕业生中混得最差的,你也可能是二本院校里面混得最好的,这无法比较,而且人生很长,你可以换不同的工作和公司,每个人的人生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的,比较只能徒增烦恼。
我有个朋友是中专毕业的,高中都没有读,初中毕业就读了中专,也是96年的,本来学的汽修,后来自己学了编程,现在是程序员。
他中专毕业已经五年,我本科毕业一年,他去年辞职的时候工资是1.3万,今年他在广州找工作工资是一万元,他之前没有理财习惯,去年一年攒了十万,家里给了首付,月供自己的房子。
我们都是农村出生,如果只比较我们今年的状况,他有十万存款,而我是负债,他月入一万是标准,我想到月薪一万可能还需要一两年,这里面有行业的差别,有工作经验的差别,有学历的差别。
如果仅仅把工资跟学历挂钩也是毫无意义的,我并没有羡慕他工资高,反而觉得他那么早出来工作觉得辛苦,我对赚钱没有很大的欲望,如果可以我还想多读几年书,不是为了什么学历,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多学一些东西,多一些学习的时间。
我身边有北大清华的硕士博士去了很好的单位,也有去大学当老师的朋友,但也有985毕业后换了好几份工作,现在还没有找到自己目标的人。
我一直都明白等我们大学毕业又是新的人生阶段,如果你想维持“优秀”,依然要变得努力,无论是博士毕业还是专科毕业,你往后的人生都是要一直努力的。
很多人把自己过得不好归结于原生家庭和本科院校,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大概就是不想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好像高考考得不好的人抱怨制度一样,不能改变的东西就不要去抱怨。
我从来就不抱怨那些我不能改变的东西,我只能怪现在自己的还不够努力,我不可能再高考一次,我现在工作了就应该好好工作,在这个领域里做出一番成绩。
人生每个阶段都有比较难的坎,走过了第一道坎不代表以后的坎就会顺利,我们只有认真地过没一道坎,才能一直幸福,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说人生艰难吧。
就如papi酱的一条微博,人生只会越来越难,而不是越来越轻松。
本文作者:莫莉,一个不太会写文的理科生,没有好看的皮囊,只能用有趣的灵魂凑合,欢迎留言找我唠嗑。
编辑:莫莉姑娘
封面、插图 | 来源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