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9月17日,教育部于官网公布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共计104个。这是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关于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9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在各地各高校申报、专家审议基础上,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的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而就在几天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发布通知,在今年高考录取的2020级本科新生中补招强基计划学生。据媒体报道,其中至少两所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媒体记者,他们所在学校今年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没有完成。
国家高度重视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而相关的招生计划却“遇冷”,怎么理解?在笔者看来,强基计划不受考生和家长“热捧”,完全在意料之中,要做好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这一育人工作,需要坚定推进强基计划,并形成大中学校的合力,逐年扭转我国社会和考生、家长存在的功利教育观、成才观。
今年推出的强基计划,既是招生改革,更是培养改革。这一计划和之前的自主招生计划的不同之处有三,一是限定招生基础学科专业,基本不涉及高校的所谓“热门”专业;二是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门槛,按高考成绩85%、校测成绩15%进行综合评价录取,不再给考生降分录取优惠;三是被录取之后,采取新的培养方式培养,不允许转专业,如一定要转,只能从强基计划班转非强基计划班。很显然,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必须有对基础学科专业的兴趣,才会选择强基计划,不能再把强基计划作为进名校的“跳板”。
据统计,今年有上百万考生报考了强基计划,但在高考成绩公布后,不少考生放弃了强基计划——不到学校参加校测,对此,有人建议,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就对申请者进行初步筛选进行校测,高考成绩公布后,直接按高考成绩85%、校测成绩15%录取。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出分之后学生“反悔”,可是,这并不尊重学生的选择,即便把这些学生招进学校,也“强扭的瓜不甜”。
对于强基计划招生,笔者有两点建议。一是可把申请填报调整到高考成绩公布后,可申请两到三所学校。在高考前由学生申请、填报,在公布高考分数后划定入围线,对入围学生进行校测,这一设计考虑的是根据学生一贯的兴趣,但是,由于不知道高考成绩,高考前的申请带有盲目性。虽然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学生选择学校更功利一些,但是,这也更为精准,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把申请强基计划高校,调整到高考公布分数后进行。而且,每名学生可申请两到三所,而非目前的一所。
二是适当提高综合评价的校测成绩权重。对于强基计划采取按高考成绩85%、校测成绩15%评价录取,也有必要适当调整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的权重。在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围门槛之后,把高考成绩所占权重定为85%,给高校自主评价的空间其实很小,也有部分考生和家长,这样的综合评价意义不大。如果能把校测成绩权重提高为30%,那么,就给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也会引导中学以及学生重视综合素质评价。
另外,考生对待基础学科专业的态度,是和他/她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关的。总体看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并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给学生灌输的是成功学观念,即考出高分,升官发财;而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存在盲目追逐热门的现象。强基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出的,但是不能指望一项计划,就会让学生选择投身基础学科专业。
进一步推进强基计划,需要我国基础教育学校,重视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与此同时,还需要高校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拿出令考生、家长信服的措施来。在这方面,需要大中学校多进行合作,包括大学教授到中学开展讲座,组织中学生到大学进行科创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大学基础学科专业,培养、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成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