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二育儿讲堂
孩子上学后,家长总是犯愁一件事。
那就是繁重的教学作业与补习过后,孩子的数学还是偏科。
数学成绩始终不能提高,让家长一筹莫展。
所以部分家长们开始怀疑起自己孩子的智商。
对于家长们的疑惑,教学30年的数学教师吴正宪直言:“让孩子爱数学,我有经验。”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数学、“征服”数学呢?我们来看看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教育心得。
吴正宪教师:用兴趣打动孩子:
吴正宪老师曾回忆,她16岁初当教师,对工作满腔热血,一心想着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孩子和家长不再为成绩苦恼。
直到课堂上,她发现学生们的目光呆滞,在孩子眼中,看不到对学习的热情,她才意识到,她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一味追求高分不是最好的方式,现在的教材和课堂教授都很少考虑如何让儿童对数学产生兴趣,缺乏儿童视角。
“在我看来,首先,教师一定要换位思考,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要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看待儿童,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来看,要让儿童学儿童的数学。”
这就是她提出的儿童数学教育的萌芽。
所以在家中辅导孩子数学时,家长要向老师学习,用儿童的角度带领孩子学习数学。
而孩子并不是一直在学校学习的,那么家长在课余时间该如何辅导孩子学习呢?
什么是“让儿童学儿童的数学”?
【1. 按照儿童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看待儿童。】
就是说要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
12岁以下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依赖具体事物,并不能完全接受抽象情境的阶段。
鲁迅在文章中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某天他的朋友来家中做客,朋友的孩子海婴吃了一口面前的菜后,大喊“菜坏了”。
但是大家尝过之后,都感觉很新鲜,认为海婴真是个愿意说谎的孩子。
结果鲁迅认真的品尝过孩子的菜后,发现果然坏了。
鲁迅对在场的大人说道:“孩子说的话,肯定有他的道理,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
所以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教学,必须是具体形象的,才不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们可以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比如孩子喜欢吃薯条,我们就用薯条教孩子加法运算,一根薯条就代表“1”。这样孩子自然会产生兴趣。
【2. 适当装傻,允许孩子犯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没有人天生完美,也没有什么比尊重更重要。我们的孩子不是神童,我们要允许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有时,我们不必那么“聪明”地指责孩子的错误,让他们自己发现会更好。
孩子把3+5算作15,我们可以说“妈妈想吃你的薯条,可以给妈妈3+5根吗?”孩子一根根数过,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
【3. 传授知识需要快乐和谐的气氛】
如果一个人总是处在高压之下,那么他必定无法完全发挥所长。
相反,轻松愉悦的气氛利于学习。这种积极的感受会留在孩子心里。面对下一次的数学学习,也不至于那么厌烦。
著名教育家梁启超所奉行的教育模式就是快乐教育。
他认为学习不仅有知识,还要有爱与欢乐。
所以当孩子们都很小的时候,他总是把孩子集中在桌边,声情并茂的聊着生活琐事与古今趣事。
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下,哪怕是在讨厌学习的小孩子也听得入迷。
所以家长们想要爱上数学,那就在欢乐的气氛下引导孩子产生对数学的向往。
知识与生活与欢乐结合,才会吸引孩子。
【4. 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好奇心】
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
只有孩子对数学产生好奇,才愿意去探索数学的海洋。
我们可以把孩子喜欢的游戏卡片夹在书房的书里,而具体在哪本书的第几页,就要孩子通过我们给出的数学“线索”解开了。
END
我是小二,一位成长中的多平台育儿作者,在育儿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每篇科普都是根据相关科学文献和多年自我育儿经验进行的总结,关于今天的讨论内容,各位家长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分享到评论区,我会及时观看并进行沟通,如果科普内容有什么不足,欢迎大家指出,我会及时进行更正,带给大家更科学有效的育儿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