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
(一)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历程
1947 年日本进行了第一次教育改革。这次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成立“新制大学”,即将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一种类型的大学;在高等教育机构合并与调整过程中,使区域分布更加合理化,日本政府提出了“一府县一大学”的指导方针;将“一般教育”引入大学课程,并使其具有与专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1971年开始的经济调整增长期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增长和结构演化。日本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为大众型,为适应工业发展需要,政府设立工业类高等教育机构。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发展教育事业方面致力于扩大数量,推动大众化和统一化进程。
1991年,文省部对《大学设置基准》进行修改,日本开始放宽大学设置基准限制,给予大学更多的自由,其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设置基准的大纲化,二是大学自我评价制度的导入,三是对终身教育发展的适应。注重国际化、自由化、多样化、信息化和重视人格化的原则。
21世纪以来,日本国立大学实施法人化改革, 成为独立运营组织,通过逐步强化大学校长自上而下的领导推进大学改革,对学校的评价结果与运营交付金的额度联系起来,使学校评价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大学必须为教育、研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日本大学不断向与区域或企业合作的方向发展。日本国立大学的定位主要有三类:一是世界水平的大学;二是面向特定研究领域的大学;三是区域性大学。由于资金问题,这些区域性大学需要与所在区域加强合作,为区域发展作出贡献。
(二)日本高等教育现状
日本的大学包括国立大学(17%)、公立大学(5%) 和私立大学(78%)。国立大学学科以信息科学、电子科学等为主,需要经费大力支持;公立大学学科以看护和经营、信息工学为主,针对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设定;私立大学学科以商学、旅游、英语等为主,理工科占比较少。日本政府对国立大学人均每年支出约10万人民币,对私立大学人均每年支出约1万人民币。
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专业性高、实践性强的人才。学科类别主要有商学学科、公共政策学科、法科等,其中法科人数最多。在专门学校学习3年后可以达到博士前期水平。高等专门学校的教育制度具有日本特色,9 年义务教育之后学生方可进入高等专门学校进行学习,前三年以高中模式培养为主,后两年以短期大学模式培养为主,毕业之后达到短期大学的水平。有一类专门学校,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之后可以进入专门学校进行为期2-3年的学习。
日本高等教育由文部省进行管理。日本的学位以学士、修士和博士为主,在完成12 年基础教育之后进入学士阶段,学士阶段完成后进入修士阶段。一般学士学制为4年,但医学、齿学、药学、兽医学学制为6年。修士指的是博士前期,博士指的是博士后期。70%~80% 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职场, 20%~30%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其中理工科居多,最终进入博士后期的人不多,在完成博士后期学习之后,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大学和研究所。
(三)日本高等教育制度的优势特色
日本高校注重特色发展,办学形式灵活多样。从管理体制来看,日本高校分为国立、公立、私立,其中私立高校占很大比重,这大大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保持了学校的竞争力。从办学体制来看,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办学体制,如本科、研究生、短期大学、专门职大学、专门职大学院等。从办学特色来看,鼓励高校进行特色发展,建立了一批有特色的高等院校,如大阪电子通信大学、京都女子大学等。
文部科学省的顶层设计与大力投入。面对少子化、老龄化现状,并为了保持世界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先进性战略,文部科学省自2014年推出“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SGUP)”,推进大学以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和推动世界性研究为目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日本政府向“超级国际化大学”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加快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提升日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与培养人才的国际通用性。
高质量建设国际化教育平台。日本大学为推进国际化交流和人才培养,开展特殊化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国际化背景师资队伍及全英文课程建设。如芝浦工业大学工程学院自2020年推出IGP(Innovative global program)项目,学生大学四年的授课内容均为英文。一年级基本确定研究课题,二、三年级进行跨学科横向轮转,四年级主要撰写学位论文。该项目以小组学习模式为主,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国家,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关西大学则构建了COIL项目,以促进本科生和导师长期与不同国家级科研团队的在线交流或面对面交流。
高校自发性建设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日本大学除接受7年1次的外部认证外,很多学校自发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在明确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和预测未来30-50年世界格局、产业革命、生活方式和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科学规划大学的超长期、长期和中期建设目标。如关西学院大学构建特色鲜明的内部PDCA质量评估体系, 既维持学术自由,也能关注学生自大学开始时的发展状况,对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需回归“教育本身”
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质是基于各国国家制度、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各大学制度的多样性、各国(地区) 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形成的各国高等教育的互鉴互赏,这种互鉴互赏通过学生、教师的交流活动完成。因此,高等教育不存在固定模式, 更不能把“美国化、欧洲化”作为榜样,关键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日本京都大学等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较好的借鉴经验,其大学教育在保持本国传统特色、追求学术真理的同时,更彰显了民族底气与自信。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明确的社会服务理念
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政府主导性”以及“服务当今及未来国家核心利益功能性”。例如,针对日本社会老龄化现状,积极吸引优质国际人才;针对日本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鼓励日本本国学生出国留学,积极培养日本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日本高等教育注重社会贡献,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团组境外培训期间,基本上每所大学的培养理念都提到应为社会(地区)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且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始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例如,明治维新初期(19 世纪60 年代)日本吸取西方有关经验,得知国家发展需要大批专业类人才,文部科学省颁布了《教育法》,鼓励全民办教育,日本专科院校数量逐渐增多。高校的办学目标、招生制度等也会根据社会需求而变化。
三、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与举措
(一) 政府层面的“助跑型”支援
在针对高校设立支援项目时,日本文部省会设置一个支援时限(3 年到5 年不等),在此期限内, 文部省每年向学校拨付一定资金,支援时限结束后, 文部省将停止资金支援。
此时,学校项目已积攒足够的经验,为以后自行运营打下了基础。此外,“助跑型”支援的做法也倒逼学校在运行项目的过程中保持危机意识,不过度依赖文部科学省的支持。
(二)各类高校广泛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论是国立大学、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都有着内生需求,愿意积极广泛参与其中,制定各自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注重高等教育的世界“通用性”
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之一是日本大学在推进大学国际化时非常注重日本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注重“通用性”,务实推进教学管理和评价与世界标准接轨。如, 采用欧洲课程科目编码体系设置课程,以实现课程的可比性和通用性;以世界通行的GPA 制考核学生成绩,采用欧盟英语标准CEFR 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标准;每年4 月份开学的一年两学期制改为一年六学期的短学期制, 以便更好地接收留学生。
(四)注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硬件、软件” 建设
高等教育国际化需“硬件、软件”建设齐头并进, 日本高等学校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包含高质量的建筑设施、日英文标识、卫生环境等)对应的均是较高的教育管理理念、标准、制度和工作流程。以图书馆管理为例,需要有较好的设计理念, 同时需要一定的建设、维护、卫生、通风等标准, 并通过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日常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四、日本高校国际化发展中的学生交流
(一)日本留学情况概要
日本政府计划2020年接收30万国际学生来日留学,2019年留学生总数已达到29.8万人,预计2021年将超过30万人。其中,亚洲地区学生最多,约占93.4%;中国学生约11.4万人,占总数的38.4%。近年来,中国留学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来日留学人数较多的国家依次为中国、越南、尼泊尔、韩国。除了进入大学和大学院学习之外,进入高等专业学校学习的留学生人数也在增加。目前,日本学生出国留学的数量较低,因此日本政府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有关工作还在推进。
(二)日本留学生服务
日本高校国际交流注重提升留学生的获得感。从培养流程看,日本为留学生提供“一条龙”服务,从招生信息、入学支援到留学生就业及毕业后职业发展追踪,为留学生个人发展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从留学生支援事业看,留学生与当地学生共同生活学习,有助于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丰富的奖学金制度,有助于减轻学生经济压力。同时留学生培养也重视加入日本文化元素,例如日语预科班、体验日本文化等。
五、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随着各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全球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由大众化教育走向普及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确保大众化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注重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20 世纪50 年代日本的“大学纷争”逐渐暴露出过快扩张引起的社会问题,日本政府与社会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目前,日本已形成政府、大学、第三方评价、社会监督等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政府提供法律规范和财政支持
为了将国家宏观调控渗透到大学日常管理中, 政府采取财政引导的方式。政府主要从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对各大学实施补助金措施。设立特别补助金项目,对充实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社会性质较强的教育活动进行重点分配;二是文部省逐年加大拨款金额,增加奖学金金额, 放宽奖学金免除归还制度,使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三是国家投入专项资金设立了“TOP30”“COE 计划”“GP”等项目,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并以此为依据有重点地分配资金。为获得资金支持,大学纷纷苦练内功,提高办学水平。
(二)第三方评价制度完善
认证评估分为机构认证评估和专业领域认证评估。机构评估有国际民间组织和国内机构的评估。20 年前,日本尚无评估机构,主要采取国际机构评估。现在日本已设立文部省认可的评估机构。根据法律规定,学校可以自主选择由某个机构对其进行评估。因该机构具有一定的政府特质,主要负责对85 所国立大学和35 所公立大学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大学基准协会负责对大型私立学校开展评估。该机构的目标是保证并提高评估学校质量,对社会负责并获得社会的理解与认可。该机构的评价体系由6 个领域的27 个基准构成。
评估模式为学校提交评估报告,进行基准判断, 评估机构进入学校就具体内容进行调查,其中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估的内容将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最后, 在网上公布评估结果。国际教育环境是国际化评估的主要指标,如国内派遣到国外学习的人数等。
(三)学校的自我评估引导
实行综合评估和专业领域评估相结合。日本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之后,实行宽进严出、过程监管制度。文部省批准大学提交的专业设置申请书,并对其实施监管和评估。学校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每2-3 年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一次自我评估。自我检查和评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授课内容、教学进度和校园整体情况等。评估结束7 年内,学校应再次向评估机构提出申请,重新开展评估。除了固定的机构评估之外,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还要进行专业性评估,以促进学科动态调整。
(四)社会媒体监督
当学生、家长以及用人企业无法掌握大学内部教育质量信息时,媒体无形中就成为监督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媒体公布大学排名的指标和结果,为社会上希望了解大学教学质量但欠缺专业评价知识的民众提供了便利。
此外,大学招生需借助媒体进行自我宣传,除宣传本校的办学特色,考生和家长更希望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信息。某种意义上, 社会媒体排名起到了监督、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大学在社会媒体上的排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来源 | IEE
编辑 | 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