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顾名思义就是支援教育,支教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乡镇中小学。通过支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乡镇中小学或者教学点“有学生,没老师”的问题,让那些地区的孩子也能够接受相应的教育。
支教的途径有官方的支教活动和非官方的支教活动。
非官方的支教就是由民间组织或者个人所发起的支教活动。如果想参加非官方的支教活动,可以到中华支教与助学信息中心报名。
官方的支教主要就是在2003年由团中央、教育部等共同发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不过,在支教活动的开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甚至有的老师明确表示不希望支教老师到自己的学校来。
一般来说,支教活动特别是大学生支教基本都是短期的,有的甚至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学生刚适应了支教大学生的上课方式,他们又要离开了,学生又得花时间适应新老师的上课方式。这样频繁的换老师,不仅容易打乱原有的教学计划,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支教老师的水平以及责任心也很难得到保障。现在很多参加支教的大学生并不是师范专业,也没有教师资格证,甚至从来没有在讲台上讲过课也不知道如何上课,这样的老师真的能把学生教好吗?我个人持保留意见。另外现在已经有不少人把支教当成了一种镀金的行为,而不是真心向孩子们传授知识。
现在有一个名为“研究生支教团”的活动,里面有不少人都是通过支教来镀金的,然后回去后直接读研的。比如有些学生保研没保上、考研又差了一点分数,怎么办呢?是再奋战一年后继续考研吗?一年后也不一定就能考上啊,那么有没有稳上的办法呢?支教就是这样的办法。
参加支教后,不仅有助于保研,而且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的时候还有加分政策。比如我们这儿在教师招聘时可以在面试环节加上3分。要知道在这些“铁饭碗”的招聘考试中,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高考,而且在一些热门职位中,考生的分差都很小,如果此时来几分加分,甚至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招聘结果。
正是在这些利益的驱使下,不少人将支教当成了镀金行为,让支教失去了意义,因此已经有人质疑:支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国教育经费在2019年已经超过5万亿元,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仍然严重,特别是在西部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依旧相当匮乏,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也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支教,至少才某种意义上说保障了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孩子学习的机会,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不过,为了支教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个人觉得应该做出一些改变。
第一、支教时间应有限制,比如至少要满一年,杜绝那些为了“体验生活”而进行的超短期支教活动。
第二、对支教大学生严格筛选和培训。筛选出专业技能强、人品好、责任心强的大学生,并加以授课技能的专业培训,合格后才能参加支教。
第三、增加考核。对于保研、加分的支教大学生,需要对其支教的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只有考核达标才能享受相应的待遇。
教育是一个长期行为,不能指望支教。毕竟支教也只是权宜之计,也希望早日发展到不再需要支教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