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父母,就是放弃对“最好”的执念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看到了一起令人难过的新闻:加拿大的一个华裔家庭发生了一起入室杀人案件,妈妈中枪身亡,爸爸重伤。

案件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从小就生活在父母巨大控制欲下的“完美女儿”,因为无法忍受这种压力,雇凶杀人。

而这个事件底下的留言,也让人很难过:

女孩的父亲在死里逃生之后,对女儿的行径万般不解,他觉得自己和妻子,已经是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给了女儿;用高标准要求女儿,也是为了她的前途着想,而女儿却想要杀死他们。

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意识到身为父母,他们到底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国宝级心理咨询大师、也是村上春树一生推崇的心灵导师——河合隼雄。

他用朴实的语言,轻巧地破解父母的48个养育困惑,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娓娓道破养育本质。

河合隼雄告诉我们:

世上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孩子的“好方法”。只要能够重视孩子的“个性”,就一定不会出现指南式的答案。

父母要做的,不是寻找指南式的育儿方法,而是充分发挥父母的个性,并与孩子的个性碰撞,寻找属于每个家庭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方法。

每个唠叨的母亲背后,都有一个缺位的父亲

我的好友有一次愤愤不平地对我说:“别人问我家娃,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他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爸爸!因为妈妈太唠叨了。’他爸每天下班也就陪他玩十分钟,从来不管他学习不批评他调皮,就知道给买玩具,当然爸爸好了!我每天伺候他吃喝拉撒,一句好都落不着。”

其实,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存在,父亲们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母亲就只好扮演起父亲的角色,因为她们本能地感觉到家里缺少了“父性原理”。

所谓“父性原理”是指,无论多么可爱的孩子,如果做了违背社会准则或家规的事,当父亲的会毫不留情地训斥孩子,或采取一些强制手段对待孩子。

而“母性原理”则恰恰相反。

所以,这里的“父性原理”把父亲的角色定位成了一个“严父”,“母性原理”将母亲定位成了“慈母”的角色。

总之,父性原理的作用基本是“切断”和“区别”,而母性原理的作用基本是“接纳”和“保护”。

这两种角色看起来有矛盾、有冲突,但是如果这两种角色可以相辅相成,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这也需要父亲和母亲很好地配合。

但是,由于父性原理很容易语言化,因此,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女性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扮演父亲的角色,对孩子说出一些“切断”的话语:

“不要玩了,快去学习!”

“你能不能再认真一点!怎么这么马虎!”

与此同时,家庭中的母性也“消失”了,孩子是不可能体会到母亲在扮演父亲,他们只会感到“我真是个没用的废物”,“我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关爱”。

最有趣或者说让母亲最无奈的是,一旦母亲这样做了,父亲会变得“母性化”,因此就开始跟“父性化”的母亲“唱反调”:“没关系吧,孩子自己会做的,你不要这么严厉。”

随之而来的是,辛苦的母亲怒斥缺位的父亲:“就是因为你惯着他,他才这样的!”

于是,问题更加激化了。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在这段关系中感到辛苦和不知所措。

心理学社会理论认为:人类幼年时会通过模仿来习得与性别相关的观念。性别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孩子通过观察学习甚至可以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元,并且影响终生。

对于孩子成长来说,父性和母性两者都是必须的。并不是说母亲必须扮演母性,父亲必须扮演父性,而是说两者要打好配合,缺一不可。

举例来说,如果家庭中女性承担了父性之后,必须有一个能补位承担母性的人,注意,这两者必须同时存在,相辅相成,而不是所谓的“诈尸式育儿”,长期缺位,只是偶尔出来指指点点。

做了母亲之后,我就不是“我”了?

最近,赵薇导演的国内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最新一期的《失眠人的梦》,白百何饰演了一个被琐碎生活吞没,完全失去了自我,整日失眠的全职妈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她诉说的那些“噩梦”,正是现在很多妈妈面对的残酷现实。

正因如此,有些女性会本能地抗拒被贴上母亲的标签,甚至在某些方面拒绝母性,来保证“我”这个个体不会被扼杀。

近日,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称,受生育率下降影响,世界人口预计在2064年达到约97亿的峰值后开始萎缩。

到2100年,将降至88亿左右。

到2100年,日本、韩国、泰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23个国家的人口将减半。

应该说,女性的生育意愿下降,除了各种社会原因,也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失去自我。

对此,首先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与其在母性和自我这两种方式里只选其一,不如换个角度考虑另一个问题:我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哪里是平衡点,要让她们各自占多少比重。

不再执着于非黑即白的极端结果,而是寻求平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为之努力的“成果”和“目标”。

当然,光女性一个人努力是不够的。

除了社会支持系统的不断完善,一起生活的男性,也必须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尽力提供支持和帮助,而不是为了自己轻松快乐,而把养育孩子这件事完全抛给母亲。

和孩子一起“储蓄”有意思的体验

我的前同事是一位单亲妈妈,平日里工作繁忙的她,不得不拜托自己的母亲帮忙照顾女儿的起居。

但是,随着女儿进入青春期,“隔辈亲”变成了“隔夜仇”,姥姥看不惯孙女儿的破洞裤和追星行为,孙女儿觉得姥姥过于干涉她的隐私,俩人三天两头吵架斗嘴,同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她向我诉苦说,十个“terrible two”,也抵不上一个“青春期”,真的是太可怕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明确告诉我们:根本没有“这样做就可以顺利度过青春期”的完全之法。

值得注意的是,影响青春期能否顺利度过的关键,是孩子过去的人际关系,因此,作为父母如果等到孩子青春期才发力,那就晚了。

父母应当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前的时光里,和他一起储蓄那些令人愉快的、有意思的人和事。

在孩子小的时候,当他想跟父母聊聊今天在幼儿园的趣事,或者不开心的遭遇时,用感兴趣而温柔的口吻说,“哦?能具体讲讲是什么事吗?”,而不是不耐烦地拒绝孩子。

如果身为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时候,从来不曾认真倾听过孩子说话,那么到了孩子青春期时,一句轻飘飘的“万一有什么事一定不要忘了跟我讲啊!”,孩子是根本不会相信,也不会向父母倾诉的。

不是只有所谓的“好孩子”才值得被爱。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无论他怎么落魄、失败,都绝不放弃,这才是真正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在这里,作者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和孩子沟通的小技巧:

不要总是试图让孩子承认“您说得很对”,这等于是直接堵死了对话的通路,而是要在你和孩子之间,营造一种“说什么都没关系”的气氛。

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感到安全与放松,才会对父母讲出他们的心里话。

请记住一句话,孩子能平稳度过青春期的那些家庭,靠的就是之前储蓄起来的关系。

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

你认为,养育孩子,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出人头地、事业有成,还是家庭美满、健康快乐?

你有没有把养育出“能够活出自己人生”的人,作为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

作者认为,孩子天生就有着自我成长的力量。

这不是说家长要大撒把,任其自由生长,而是说要把孩子培养成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教会他自立。

当然,自立和依赖也不是完全对立的两面,没有依赖的自立,那叫“孤立”,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切断,是非常残忍的做法。

自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联结,一种崭新的关系,绝对不是割裂。

也就是说,在孩子寻找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我的过程中,父母要做的,不是控制他们的人生,也不是漠视他们的存在。

成为懂爱的父母,首先要做的是,看见和不断肯定孩子的“存在”,而不是不停地否定这种存在。

可以说,现在的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在将来面对失败、感到自己的局限性时,是陷入自我厌恶和怀疑之中,还是能够肯定自己、重拾信心。

但这并不表示,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指出他失败的事实,而是说发表意见时,不要带有偏见和标签。

只是说一句陈述事实的“哎呦,失败了啊!”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相反,有的父母想着不能伤害孩子,但却在心里不停地评价孩子,这种评价即便不通过语言,也会通过各种表情和行动,甚至一声轻轻的叹气,传递给孩子。

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感受不到,在家庭中,他们在用全身心和父母进行交流和感知。

爱这件事,其实是很难的,尤其是要在肯定对方的自主性和人格的同时,还要爱对方,这就是难上加难。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不停地告诉自己:你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谁也不能控制对方。

真正的爱与尊重,一定是以把对方当做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为前提的。

孩子的幸福,是由他们自己定义和构筑的,而不是父母以为的“我这都是为了你的幸福着想,你怎么就不领情呢。”

爱他,就让他活出自己的人生。

父母自己的人生,也是这个道理。

别忘了那句话: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努力做什么样的人。

写在最后的

村上春树说过,自己在与河合隼雄面对面谈论各种话题时,都能感受到“头脑中纠缠在一起的那些让人很不舒服的、总想干点什么、却又不知该干什么的感觉,不可思议地就被温和地化解开了”。

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看似温柔的话语,却有着抚慰人心的力量,典型的“治愈系”。

本书译者说,养育孩子是“过程论”而不是“结果论”。

现在养育孩子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父亲的缺失”和“母亲的焦虑”,而“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造就了一批焦虑、疲惫却不知方向在何处的父母。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或者说目的,不是给一个标准答案,让父母像完成公司的KPI那样,去不计代价地追求“最好”。

相反,作者用非常豁达和包容的心态,以及温和而坚定的语言,告诉那些焦虑的父母们:

先放下对“正确答案”、“最好”的执念,认真地审视、体会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孩子犯错,然后,一起用爱和包容去解决问题,从小事开始改变,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可以不完美,也可以不伟大。我们只是普通人,爱着我们普通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用心爱着我们孩子的同时,没有失去自我,也没有放弃学习与进步,而这个和孩子共同成长,建立起健康、包容、相爱的亲子关系的过程,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希望父母们能够慢下来,多用心去陪伴、见证和欣赏孩子的成长。

以上。

你希望自己在孩子眼中,是怎样的父母?欢迎留言。

「 壹荐 」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日】河合隼雄著

张日昇 译

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 者 -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标签: 父母 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