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CC爸妈(cc-bama)
1
一根麻绳,一句再见。
10月13日凌晨2点,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实验室,一位25岁的985研究生在写完长达5页、1800多字的遗书后,永远的与这个世界再见了。
他并没有透露出自杀的真正原因。只是零零碎碎地记录了一些不太开心的研究生生活。而且全程幽默、时不时地调侃自己,甚至在遗书的最后还说了谢谢,谢谢大家看到了这里,祝福家长朋友顺顺利利,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看第一遍时,我的反应是,连遗书都是阳光的。
看第二遍时,我的反应是,原来孩子早就“崩溃”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那段“自我演绎”:
这样的场景自己能够演好几回,想必不是无中生有吧?来自家庭?来自外界?我们无从知晓,但都有可能。
再反过来看他的学习,能够在985院校本硕连读,说实话成绩已经算相当可以了。
然而为什么一个延迟毕业就让他萌生了自杀的想法?
为什么他只看到自己是几百万研究生之一,却看不到,自己已经站在很多人遥不可及的高处了。
这让我想到了和这位研究生几乎如出一辙的那起“17岁天才少年自杀”的悲剧。
徐誉舒从小就因为识字早、读书多而被视作天才。
荆门晚报曾为他写过一篇特别报道:《徐誉舒——不上幼儿园的孩子》,当时的他才5岁。
因为成绩优异,小学毕业之后,徐誉舒便被保送进了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中毕业再次被保送,继续留在这所学校。
在他人眼中,徐誉舒打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地道的学霸,未来一定是一片坦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徐誉舒的生命却永远地停留在2019年11月13日,当时的他仅17岁。
他在遗书中说:
我太脆弱,就这样被压垮了。
对不起,我尽力了。在下一次让自己如此失望之前,还是自己早点了结为好。
你会发现,相比成绩平平的孩子,很多优秀的孩子更难以接受自己的失败和平庸,因为他们太优秀了、太懂事了,而且自省能力强,但实际,外人看起来“已很好”的背后,压力并不少。
当一件件的小压力积累成疾,无法得到很好的排解时,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最后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我们早一点发现,早一点改变,或许就是另一个结果。
2
给孩子高期待时,
别忘了给他留退路!
电影《最初的梦想》讲了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
男孩拉加夫在电影一开头就因为高考失利,无法忍受“失败者”的标签跳了楼。
拉加夫的父母不明白,自己从不强求孩子的成绩,他的压力来自哪里呢?
原来,孩子的父母二人都毕业于印度最好的理工大学,在校时是学霸,进入社会后是精英,父亲还是印度有名的天才,事业有成、家境殷实。
为此,拉加夫从小就被他们给予了厚望,他们也完全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会是庸才。
但拉加夫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为他无论怎么努力,哪怕每天学习18个小时,依然没考进理想的学校,所以他格外害怕失败。
跳楼后被拉到医院抢救时,医生很为难地对他的父亲帕塔克说:“别的孩子都能够活下来,但是这个孩子却有着惊人的求死欲。”
帕塔克反思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早早就想好了孩子考进之后要如何庆祝,却从来没有想万一他失败了该怎么办。
在跟朋友的聚会上谈起这些反思时帕塔克坦言,虽然他们从不强求孩子的成绩,但他们日常的言行举止都在给孩子压力,但却完全不自知。
没错,我们又何尝没有帕塔克的问题?
也许我们没有明确说必须考第一!必须超过谁谁谁!但我们一直在让孩子,向上、成功、进步!
父母不应该给予孩子高期待吗?
非常应该,而且也很必要。
中国有句老话: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则一无所得。
而在国外更是有实际研究作佐证,著名的罗塔尔森效应显示,孩子的成就往往是跟自己的被期待值成正比的。
一旦重要他人(父母或老师)对个体产生某一方面的期望,为了不辜负这份期望,就会努力提高自己,最终化茧成蝶,真的达到期望者所期望的结果,被父母或老师高关注和高期待的孩子,通常也会有更积极的表现、更好的成就。
但是,首先,这个期待值需在合理范围内;其次,我们不能只把孩子往高处架,也得给他留一架梯子往下爬。
两条腿走路,才是为人父母的现实主义。
永远不要让孩子觉得,除了成功他无路可走。
3
当外界的压力似山倒时,
你就是孩子的退路!
除了父母给的“压力”外,孩子们还会遇到很多其他压力。
比如来自老师的压力,会比较简单的以成绩来衡量孩子,包括开篇的研究生,老师的评价、毕业的高要求,都深深地影响着他。
比如来自同学或朋友的压力,会以他认为好的标准来衡量你,给出所谓好或不好的评价。
甚至来自自己的压力,会因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没有完成而失望、崩溃。
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孩子面对的压力有多大,希望作为父母的你,都能够成为他的退路。
当孩子真的被打击、否定的坚持不下去了,只要想到父母、他就像找到了心灵的避难所。
怎么做到呢,给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对待孩子的问题/失败/表现不佳,学会使用“优势视角”。
很多人对孩子的教育都是“问题视角”,总是聚焦于孩子“哪里还有问题”。
比如还有位妈妈留言:
其实旁人看来,孩子能自己写完作业、成绩也不错,就可以了,可作为家长还是希望她可以更好。 我
自己也很容易陷入这种思维模式,其实这跟大连研究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一样。
所以,一定要注意转变这个视角,把问题视角转移到优势视角,要时常看到孩子优秀的一面,更要毫不吝啬的表扬出来,让孩子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你多做几次这样的转变,就会发现大人更容易宽心,孩子也更容易自信。
老师和家长永远觉得孩子还可以更好,但是在孩子看来,你可以更好=你做的不好。
鼓励他更好没有错,但是孩子也需要有人明确的告诉他,你已经很好。
你时常称赞孩子的优势,就算被踩的再低,他都会是自信阳光的,你一味提醒他的缺点,就算站的再高,他也是自卑灰暗的。
成为孩子的退路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方式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心底里接纳孩子,允许他失败、接受他有可能平庸。
有路可退的孩子,才能重新出发,才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