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招办副主任:基础教育阶段优秀生源过度集中影响教育生态

图:视觉中国

作为新手“小学家长”,这几年不得不开始关注中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升学制度、课程体系、家校互动到课外辅导,都需要从零了解、慢慢熟悉,以期在子女教育上少走弯路。特别是升学制度,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孩子成才要扣的“第一粒纽扣”,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 “扣好”、送进一所前途无忧的“好学校”,这也是众多家长焦虑的重要源头。

而上海市政府自2018年出台、2020年完全落地的 “公民同招”政策,在我看来正是缓解这一焦虑的一剂良方。

众所周知,生源对学校办学成果起着关键作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每年的高考季都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北大清华等国内顶尖高校争抢“状元”的新闻,世界一流大学哈佛耶鲁等更是满世界选拔,试图将全球最优秀人才收入囊中。

好生源对学校办学成果的影响,笔者从高中母校就可以窥豹一斑。

笔者来自中部省份的农村,20多年前上高中时就读于县里最好的中学——一中,那时候一中的状元基本都能考取北大清华、最差也能考上中科大。

几年前笔者回访母校,在校史馆参观时,发现从2008年开始一中状元考取的学校基本没有C9高校了,笔者很吃惊,就问母校老师,老师道出了其中原委——从那一届开始省里、市里的中学都来县里掐尖,县里中考的前20名都被挖走了。最后,老师无奈地说,县里不是没有好苗子,但是这些好苗子被掐尖后,无论老师们怎么付出,一中高考的本科率、重本率虽然也节节提升,可就是考不上北大清华了,而去年的省状元,就是3年前省城中学从我们县里掐走的。

这种掐尖,从学校办学的角度看无可厚非,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流生源难有一流毕业生。

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如果不加以控制,会给教育生态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并必然造成以下三个恶果:

学校分层,随着马太效应累积,好学校越来越好,差学校越办越差;

学生抢跑,低年级开始学高年级知识,幼儿园开始学小学知识,以期在各种升学选拔考试中实施“降维打击”,考取高分进入好学校;

培训机构大行其道,大部分家长没精力也没能力让孩子在家里抢跑,只能送去培训机构。

这三点叠加,让整个社会都焦虑起来,家长们明知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无休止的辅导班和课外作业,但被择校的洪流裹挟,别无选择。

教育是一项长周期的工作,百年树人绝不是一句空话。提前抢跑能学到的绝大多数都只是 “知道性内容”,而不是“知识性内容”,缺乏思维层面的理解,用来应试很管用,用来解决未知领域的问题、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恐怕不现实。

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拔苗助长可能造成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相信很多家长也并非毫不担心。但是更多家长为了避免在考“名校”踏空后再也不能“翻盘”的“后果”,在面临“给孩子多元成长环境,让他们充分施展兴趣爱好,长大后展现更多创造力”和“看看某某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就抓得特别紧,一下子考到某某小学,好牛!我们家孩子是不是也要去报个什么班”的选择时,还是会“打左灯向右转”,心理上认同前者,行动上选择后者。

可以说,长期以来部分学校优先招生造成的教育不均衡已经演变成了社会问题,既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教育成本,也破坏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土壤。

那如何让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和社会竞争中的博弈同频共振,在教育的体制机制上保障素质教育、缓解社会焦虑、促进教育公平呢?

我觉得“公民同招”正是化解这一问题的 “关键小事”。有了 “公民同招”,幼儿园学奥数、收父母“智商税”等乱象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家长和孩子的焦虑都能大大缓解,既降低教育成本,又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公办学校有了更好的生源,教学质量也会进一步提升,要知道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分不开的,没有好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很难提高。

从笔者身边同学朋友的经历看,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就近给孩子入学,以往那种四处打探如何上“名校”、哪里有门路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相信“公民同招”的政策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中小学应试教育之风将得到遏制,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的办学能力显著提升,办学特色得以体现。基础教育将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一方面让更多孩子能在家门口就上到好学校,另一方面也让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产生更好的收益。

作者:王阳(作者系复旦大学招办副主任)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