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12月2日
河北石家庄58岁老师陶雅会
在和病魔抗争4年后不幸离世
12月4日上午9点
上百位陶老师的亲人、学生、朋友
聚集在河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门前,
赶来上老师的“最后一课”。
36载,她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
并毅然决定去世后
捐赠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事业,
用无言的大爱书写了
“生当作人师,死亦为教学”的感人赞歌。
36年教师生涯, 培育无数社会栋梁
40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陶雅会走上了向往的三尺讲台,先后从教于维尼纶厂子弟学校、化肥厂子弟学校(现已并入石家庄市第12中学)和石家庄市第22中学。
董朝彦曾是化肥厂子弟学校的一名学生,“不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老师都给予过我很大的帮助。”他说,毕业30年,他们一家始终跟老师走得很近,女儿上大学的时候,报的学校、学的专业都是让陶老师给做的参考,甚至连宿舍有没有空调,老师都惦记着。
陶老师退休之年在学校留影
36年教师生涯,陶雅会老师为70后、80后、90后乃至00后不同年龄段培育出了无数社会栋梁。从教期间,陶老师绝大部分时间担任班主任,与很多同学结下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更有诸多两代人师出同门的佳话。
天有不测风云,刚退休不久确诊肺癌
2016年12月底,陶雅会光荣办理退休手续,离开了自己热爱的讲台。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本应开始享受退休闲暇时光与天伦之乐的陶老师,在办妥退休手续后的第二天发现自己锁骨处有一小肿块,经医院检查,于2017年初即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IV期。
学生到家中探望生病的陶老师
患病后,她一方面顽强地与病魔做着抗争,一方面考虑如何将自己最后一丝微光奉献给社会。
捐献遗体,为教育事业献上最后的光芒
陶老师的儿子李丁告诉记者,2018年,母亲正式向家人提出了捐赠遗体的想法,“起初我们也是难以接受,毕竟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不过,在母亲一遍又一遍与自己和父亲沟通想法后,他和父亲也逐渐转变了思想。“后来,我父亲在母亲的鼓励下,也进行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2019年初,陶雅会郑重地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按下了自己鲜红的手印。
12月2日凌晨1时许,在经历了4年与病魔的顽强抗争后,58岁的陶雅会老师安然离世。
按照她的遗愿,她的遗体将捐赠给河北医科大学遗体捐赠中心,她的一对角膜将捐赠给河北省OPO眼库,用于科学教研工作。
陶老师遗体告别会现场
送别当天,天空很蓝,阳光很好,上百人手捧鲜花,泪洒现场,来向这位大爱老师做最后的告别。“老师,下辈子我还愿意做您的学生!”学生张克荣对亲爱的老师说道。
据了解,陶雅会是河北医科大学2020年接收的第52例遗体捐献者。她的遗体捐赠给河北医科大学,一方面应用于临床和基础的科研,另一方面应用于教学。她角膜主要由河北省OPO眼库获取,同样用于教学和研究工作。
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工作人员赵长义告诉记者,遗体捐赠遵循自愿、无偿、和谐,以尊重传统、尊重逝者为原则,既要让捐献者得到尊重,又要让捐献者家属获得满意。希望大家可以加入到捐献的队伍中来,播撒爱心,传递正能量。
每个生命都有消亡的时候,
作为一种“生命的馈赠”,
器官或遗体捐献,
可让消亡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
然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
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
器官遗体捐赠不仅需要胆识和勇气,
更需要有豁达的心胸,
高尚的品质,无私的情怀。
陶雅会老师无疑是值得尊敬的!
她生前孜孜不倦地在讲台上授业解惑,
在生命的尽头想到的是通过遗体捐赠
继续实现自己教书育人的愿望,
用自己最后的光芒推动医学事业进步。
陶老师一路走好!
向您致敬!
来源:河北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