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自杰克·霍吉
生活中不难发现这么一种人,他们明明很优秀,但就是不自信。他们与人相处时,似乎总紧绷着一根弦。尤其是当别人夸这类人的时候,他们往往显得更慌张,认为别人高估了自己。
这其实就是自卑的表现,这类人错误的认为,只有各方面优秀才有资格自信,但自信并非用能力来衡量的。而造成这种自卑的状况,要追溯到童年时期,9岁之前就能看出来!
为什么说是9岁前呢?有什么依据吗?
心理学家把9岁前的孩子分为两个阶段培养。
第一阶段3-6岁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地在讲座中提到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孩子刚刚经历第一个人生反抗期(可怕的两岁),所以此时在父母面前变得非常听话。家长此时科学引导,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完善的性格。
第二阶段7~9岁
7~9岁孩子正值学龄期,一二年级的学生,此时在教育领域被称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已经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要知道哪些是良好的性格,如何塑造这种良好的性格。那孩子若是自卑了,9岁之前会有哪些表现呢?
一、 太在意他人眼光
一般情况下,9岁前的孩子都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但总有些孩子,拥有自己年龄不该有的成熟和懂事,他们太会看眼色行事。
所以这类的孩子显得过于敏感,因为别人的一点批评就可能非常痛苦,从而做事畏手畏脚!这种被迫的懂事,并不是真的懂事,可能是自卑了,父母要及时拉一把。
2、 “随便”是口头禅,没有主见
孩子上小学以后,到了9岁基本上会进入第二个自我意识萌发的关键期。此时孩子开始变得有点儿叛逆,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更听老师的话。
但如果你家孩子凡事都习惯问爸妈,就连穿衣服这种小事都不能做主。在与同学一起玩的时候,没主见总是随波逐流,那么暗示他可能自卑了。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社会等级理论”的概念:你内心行为和感受通常取决于你对自己社会地位或者地位看法。
当一个孩子没主见,事事顺从别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同学,那么说明他的内心就会觉得自己跟别人无法相比,过于低看自己。
三、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
有些小孩从小就表现出了一种“尖锐”,给人感觉总是挑别人的毛病。其实这是一种“保护机制”的开启,因为内心深处的自卑,他们需要从别人的过错中,找到自己的优越感。
这也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越缺少什么,越会炫耀什么。这类的人还可能出现一种毛病,对自己也吹毛求疵,因为害怕不能做好,很多事迟迟拖着不做,成为严重的拖延人群。
也会因为做不好,而表现得输不起,经常因为一件事儿没做成而发脾气。家长不要觉得这些行为莫名其妙,很大可能是孩子已经自卑了,正在用自我保护机制来对抗这种情绪!
孩子出现“自卑”心理,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呢?
一、鼓励孩子大声说话
国外的实验显示,当人在举重的时候,如果大声喊叫,就能使用超出之外15%的力量,去举起更重的哑铃。
这种方法专门针对说话吞吞吐吐,做事畏畏缩缩的孩子。这让我想到电影《夺冠》的一个片段,《夺冠》这部电影是讲述“铁榔头”郎平带领女排夺冠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朱婷,她的性格就很自卑。郎平为了让朱婷打开心结,就一直让朱婷喊出来,甚至说她:“就你这么高个子,打工都没人用你”!
其实郎平,就是希望使用激将法,去激怒朱婷让她喊出来。运动员只有自信了,在球场上才敢拦、敢扣。人生也是如此,只有自信才有可能赢!
二、改变形象
改变形象这种方法我个人认为,尤其对于女生非常管用。女孩会因为换了一件裙子、带了一个发卡,就觉得自己不一样。
所以当家长发现自己爱孩子出现自卑的情绪,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形象:穿整洁的衣服、或者让孩子走路要抬头挺胸、换一个发型都是不错的方法。
三、实现愿望法
这种方法专门针对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去设身处地的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再给孩子设置一个惊喜,实现孩子的愿望。
就比如说:孩子特别想去摩天轮玩,但是他由于内向不怎么爱表达,就没有实现心中的愿望。这个时候家长就旁敲侧击的去倾听孩子。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了,给孩子一个惊喜。当孩子看见自己的愿望实现了,就更容易敞开心扉。
四、 语言和故事暗示法
这种方法专门针对有负面情绪,有消极心态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语言暗示的方式为孩子加油打气,就比如:“你真聪明、你一定行、你真棒、你一定可以”之类的积极语言,为孩子增强自信心。
也可以利用睡前故事的时间,给孩子讲一些关于性格塑造的故事,最好以情商类绘本为主。
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的塑造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脱不开关系,间接的说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孩子命运的一部分,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性格教育上要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