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跨越阶级最大的天花板是——父母?

为什么国家经济体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让大多数人吃上肉呢?阶级跨越的难点要我说,在于:父母和圈层。

关注阅读第一,进入公众号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 |诞解视界 诞姐

上周写了发达国家之首——美国的中产家庭及孩子在过去50年的境遇。

美国中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可谓不比中国多,大量美国中产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是背负了巨额债务的,然而结果却让人哑然:只有29.6%的孩子,进入职场后,收入超过了父母。

二八法则果然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其实,日本、德国等这些发达国家也都大差不差。

不少自媒体给国人洗脑,说国外发达国家人们就不像中国这样爱买房子,不用背房贷,可拉到吧。

拿德国来说,5%的富人拥有德国将近一半的房产,大部分普通德国人的确是在租房子,但租房不是因为不想买房,而是因为买不起,尤其像慕尼黑这样的大城市,而且这些年租金价格也是一路水涨船高,让人叫苦不迭。

一个德国中产在采访中交了底:

你开始担心,阶级坠落比阶级上升容易的多,你住在租的公寓里(不为买房支付大额资金),这种生活也不稳定。因为我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工资,现在已经摇摇欲坠。”

德国一个家族财富办公室的打理人道破真相:

“现在还有很多德国人认为他们18岁就能进入德意志银行,一路成为主管,工资优渥,生活无忧,在65岁体面的退休,我告诉你,这样的生活已经不可能再有了!

为什么国家经济体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让大多数人吃上肉呢?阶级跨越的难点究竟在哪里?

要我说,阶级跨越的最大难点在于:父母和圈层。

一个孩子向上行走的天花板很多时候并非是孩子自身的知识与能力,而是他父母及父母所在圈层的见识、思维和格局。

家长与圈层的“见识”

有部电影叫做《海蒂和爷爷》。

住在瑞士山区的海蒂,被姨母送到德国贵族的家里当陪学的学童,她在贵族家里见到了更大的世面后,因为想爷爷,所以又回到了瑞士山区。

上课的时候老师问:“你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同学的回答不是说想成为牧羊人,就是想成为农民,或者想成为父亲一样的铁匠。

海蒂被叫起来的时候,她说我想写故事。

结果全班哄堂大笑,海蒂一脸尴尬。

后来贵族家庭一家人从德国来瑞士山区看她,贵族老奶奶一直都知道她想成为作家,就送她了一个非常精美的笔记本。海蒂盯着笔记本发呆,面露难色。

老奶奶问她怎么了,她说:“我说我想写故事,但是被全村的人都嘲笑。”

贵族老奶奶说了一番颇有道理的话:

“他们知道的太少,因为他们只知道这个村子,但是你见过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不是吗?如果做某件事情会让你开心,那么你就只管去做,无论别人说了什么。

你想想,如果不是海蒂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贵人,海蒂大概率就会被她所处的圈层给局限住了。她不敢逐梦,因为逐梦在这些没见过更大世面的人眼里是件很可笑的事情。

这就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个朋友。

有一个朋友2010年大学毕业的时候,拿到了阿里巴巴的offer。

结果他妈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不允许他去,因为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小城市,在银行工作是最体面的,工资高、福利好、社会地位高,所以他妈一直有执念,就是希望自己娃上了大学之后去银行找一份工作,这样在父老乡亲面前自己有面子。

所以最后他只能成全他妈的“面子”,放弃阿里巴巴的工作,去了四大行之一。阿里被放鸽子后,补录了一位,补录的这位恰好是他的同学。

这些年,我朋友在银行工作的闷闷不乐的,因为他所在的支行其实关系户很多,没有资源,在金融行业的底层一步步往上走要克服的困难很多,前些年他们行又搞内部调整,结果人到中年被迫转岗,且收入下降很多。而当初替代他去阿里的那个同学,已然财富自由。

现在他爸妈那个圈子也知道阿里巴巴好了,知道阿里巴巴赚钱多,然后有一回他妈问他:你在银行混的不行,要不还去马云那个公司呗?

他说自己简直一口老血要喷涌而出,这话听起来貌似马云是给他家打工的一样。

另外一个朋友是个正面的例子,这哥们现在已经是一个身价超百亿的老板了。

当年他离开大学gap一年,后来又在马上能升国际顶级投行合伙人的时候,放弃将要到手的千万年薪辞职创业。

结果,他父母身边很多同为中产的朋友就开始闲言碎语,说他在学校里混不下去被开除了,在公司干的不好被开除了,因为在这群人有限的见识里,首先就很难想像有人可以一年挣千万的工资,好不容易说服自己想像明白了,就更难想像,有人会主动放弃千万的年薪,于是各种难听的谣言和猜测就出来了。

闲言碎语是最消耗人意志的,可以想像,他父母那些年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愣是给我给这朋友什么都没说过,一点压力都没施加,每次通电话都是笑嘻嘻的特淡定:“你随便去闯,爸妈支持你。”

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就是说,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谈论冰,因为他们受到时间的限制,根本都活不到冬天;乡曲之人,无法和他论道,因为他们受制于不高的教育程度。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最初都是有自己主见的,结果耐不住家长瞎指挥,最后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而不幸的是,这种家长通常并没有什么见识,信息获取能力还停留在营销号造谣、中老年保健品以及各路“中央保健局机密图,张张能保命!!”“5颗就能要人命!!”这样标题党阴谋论文章的水平。

这样的家长还特别爱管事,那讲实话,对孩子来说,想要逆袭,真的太难了!

家长与圈层的“思维”

思维这个东西比见识还要虚,因为一个人可能知道自己没有见识,但不知道自己思维有盲点

这就跟一个人陷入泥潭的时候,他无法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潭里拉出来一样。

像前几天我写“内卷”那篇文章后,有一些声音是这样的:

“说这些都没用,还不是有高考”。

这种思维其实就跟时间倒回到90年代,有人告诉你未来房价要翻十倍,这些人仍然会两手一摊说:

“说这些有什么用呢,我们工薪阶层一个月就这么点死工资,政府又不给补贴,怎么可能买得起房子。”

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模式,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来的。

他做了一个关于狗的实验。

在实验中,狗被放在中间有障碍的笼子里,对狗站着的地方实施低压电击,这些狗都能跳过障碍物躲避电击。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狗被拴上了链子,当电击时,狗和上一个阶段一样,也会试图跳过障碍。但是因为这一次被拴上了链子,他们跳不过去了。所以尝试几次后,他们就不跳了,而是继续呆在原地被电击。

在实验的第三阶段,这些狗身上栓的链子被去掉了。再次电击时,他们本来可以像实验第一阶段那样跳过障碍,躲避电击。然而他们却不做任何尝试了,呆在被电击的地方无助的呻吟。

这些狗本可以拯救自己,却已经被习得性无助征服了

生活上有成就的人,看到“电击”来了,会想方设法的调配自己现有的资源,重新部署当下行动的策略。

生活中无成就的人,看到“电击”来了,多半是抱怨外部环境不给力。

这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父母一旦是这个思维方式,孩子就会习得这种思维方式。

这一类的父母通常也会抱怨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没饭吃。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的是趋势,是可能到来的“电击”。

但是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到“抱怨当下”:“家里房子这么小,我怎么可能好好学习。”“别人家都有最新款电脑,我没有,我怎么可能好好学习。”“人家父母是名牌大学的,你们又不是,我怎么可能好好学习。”

当孩子说出这种话的时候,这能怪孩子吗?还真怪不了孩子,因为家长是原件,孩子只是复印件而已。

在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超越比尔盖茨成为全球财富第二的马斯克。

马斯克妈妈可是单亲妈妈,一个人带着3个娃,马斯克高中毕业后想去加拿大留学,另外两个孩子也想去加拿大,当时他妈刚在南非把事业经营起来,结果说克服困难就克服困难,41岁的她一个人带着三娃就去了加拿大重头开始。

在加拿大呆了几年之后,马斯克想去美国上大学,他妈妈又克服困难,带着孩子们来到美国,又一次重头开始。

在马斯克妈妈眼里,应该从来都没有“习得性无助”这样的思维方式,所以马斯克在硅谷也是知名的“死磕侠”,遇水搭桥,逢山开路,这种思维方式可不是他妈妈天天唠叨出来的,而是从妈妈这个“原件”上复印下来的

家长与圈层的“格局”

如果思维听起来特别虚,那格局这玩意儿感觉就是“玄学”。你可以给“格局”两字上面加之于各种解释,人们嘴里常常挂着这两字,但谁也给不出明确的定义。

“格局”常常跟下棋联系在一起。最近有个美剧特别火,叫做《后翼弃兵》,特别好看,推荐大家看一下。

剧里讲的是一个国际象棋的天才女主,别人出一步棋,她在脑子里可以推演出接下来十几步甚至几十步的走法,然后气定神闲的等别人落子,因为无论对方怎么走,接下来的走向她都熟稔于心,棋局早已注定。

通常意义上的“格局”指代的就是这种在现实生活中能想的十分长远,站在更高维度上去分析事物的人。

但说实话,这样的格局对于普通人来说有点高,我觉得普通家长不用把自己逼的那么死,要求那么高,在我看来,普通家长只要能够做到“接受孩子跟自己不同”这一点,那就算已经有格局了

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并不简单的,很多长辈自己的人生里基本没有什么成功经验,但还特别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所谓人生经验,孩子稍微顶个嘴,有不同意见,就气急败坏,吹胡子瞪眼。

这种就属于“小家子气的不要不要”,跟格局毫不沾边的人。

反而那些大牛是愿意听年轻人意见,并且坚定的相信年轻人掌握未来。

有格局的代表之一,比如说英国首富——维珍集团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他是做唱片发家的,后来越做越大,产业遍布航空等各个领域。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他之所以卖掉自己心爱的维珍唱片公司,正是因为他的孩子。

他发现自己的孩子都不像他们那一代人喜欢听唱片了,而是喜欢打电子游戏。布兰森可没有摆出一副成功老年人的架势训话孩子们,而是跟孩子一起打游戏,一玩发现,嘿,真是挺好玩的。

在这件事情上,他敏锐的觉察到年轻人的喜好已经变化了,于是在维珍唱片的鼎盛时期卖掉了唱片公司,转而将触角涉猎到电子游戏领域。

“接受孩子的不同”可真是太难了。但如果能做到,说不定就是一个新世界的开始。

前阵子,有个事情对我来说还是有点触动的。

在穿衣打扮方面,我自己是一个相对的“保守派”,穿衣服喜欢基本款,就算是大牌,我也只喜欢香奈儿、迪奥这样比较“中规中矩”的设计。

但我看了一场巴尔曼的秀,模特穿的衣服基本挺颠覆我的穿衣习惯,各种大垫肩、铆钉、皮革,但是,我知道这个牌子在90后、00后里挺受追捧。

我虽然不会去买,但是我愿意去了解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喜欢这一类个性张扬的品牌。做了些研究之后,更惊讶。

巴尔曼现在的创意总监Olivier Rousteing19岁开始从事时尚界的工作,25岁就成为这个一线大牌的创意总监,要知道,这在一线大牌里简直太传奇太不可思议了。

关键Olivier的逆袭故事更像是一个传奇。他是一个弃婴,一出生时,就被丢弃在法国一家孤儿院门前,五个月后就被一对白人夫妇收养,并在法国波尔多长大。

他的养父母就是典型的法国中产,养母是一位眼科医生,养父则是一名海港经理。我们分析过,通常这样的家庭都会喜欢自己的孩子走上一条中规中矩的路。

但是他的养父观察到他对色彩与众不同的理解,观察到他的特立独行,他接受了这种“非一般”的路,把Olivier送到了法国高等服装设计学院读书。

他养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

“我相信他能用他自己的力量做好他想做的事。他从他的父亲身上学到了每个人都有特立独行的权利,学到了每个人都有权讲自己的与众不同说出来,如今,我们能看到他的不同,看到他与众不同的品味、选择和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在德国、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逆袭是件无比困难的事情,但是Olivier做到了。

给大家看看Olivier的豪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妥妥的向上跨越啊,而且还是大步跨越。

但是我敢说,如果没有Olivier养父母的“格局”,如果他们无法接受“孩子与自己不同”,无法接受自己领养付出了很多的黑人男孩,喜欢色彩和服装,甚至喜欢男人,就不会有Olivier的今天。

最后

今天这篇文章没有想要写成长文,但写着写着,就又变成这么多了。

优秀的父母总是知道一些普通父母所不知道的东西,比如他们知道生活是非线性的,知道很多成就具有“时延”效应,知道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总是没错,知道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逐渐脱离父母的过程,他们能像马斯克妈妈那样克服习得性无助,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他们也会把这种见识、思维和格局向下传递。

所谓“三代出一个贵族”,其实就是这样的气度向下传递到一定程度,才会像水满则溢那样开花结果。

如果要“阶层跨越”这样的梦想总结成一句话,那我想说的是“人生,多做艰难的决定”就对了。

当你某一个观点,某一句训斥下意识要脱口而出的时候,忍一忍,思考一下自己的见识、思维和格局是否到了可以随意训斥、责骂和干涉孩子的地位。

如果没有,那不妨克制一下自己,听听孩子的意见,或者其他牛人的意见。

再不济,就不要给孩子施加那么多期望了,自己都无法达成的成就,为啥非要让孩子去背负呢,不给娃挖坑,就是最大的帮娃。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