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筠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的会议中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不过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
教育脱贫在整个攻坚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推动贫困地区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必要对教育脱贫“扶上马”后再“送一程”。前不久,18岁高中男生迎娶14岁初中女生引发社会热议,这类新闻恰从侧面,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中的“控辍保学”成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台账建立之初达20万,仅四川省凉山州录入系统的失学辍学学生就达6万余名,这些失学辍学学生目前虽已“全部清零”,但仍可能存在“看不住就往外跑”的“意外”。
如何让适龄孩子如期入学,让这些劝返学生入校后“不再走”?要坚持端口前移,前置提醒,夯实联控联保。各级地方政府和卫生、教育等部门特别是村两委要随时掌握本地孩子的出生情况,对新生儿童进行建档立卡,随时跟踪其去向,对入学情况进行督查。其次,建立失学辍学学生工作台账和监测报告制度。教育督导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等手段,采取“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方式进行监测,将最容易出现失学辍学的初中阶段作为重点监测学段,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监测群体。。
如何让学生不仅“进得来”,而且能“坐得住”“学得好”?需要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再“送一程”。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核心是打造一支好的教师队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更多好老师教,要进一步通过“招聘”“引进”“支教”等形式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紧缺薄弱学科、“双语”教师的“招”“引”工作,解决结构性师资短缺矛盾。通过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待遇,增加培训配额,让贫困地区的教师“进得来”、“留得住”;通过加强城乡教师互动交流、远程教研、线上培训等,实现贫困地区教师“地方性”转化和素质提升。同时,要激活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活力,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改变课堂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对“返学”儿童进行个性化分层教学和学习设计,消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增强“上学”对他们的吸引力,确保了他们不但“留得住”,而且“学得好”。
教育脱贫要“稳得住”“走得更远”,不仅要让学生“有学上”“学得好”,还得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稳定就业”实现致富。在贫困家庭学生的就业上再“送一程”,各级政府和学校要通过建立贫困家庭毕业学生实名制信息库,进行其就业跟踪管理,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培训,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其次,要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精准培训”,地方劳动和就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等部门要形成合力,帮助贫困家庭学者实现从“体力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的转变,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
教育脱贫区别于产业脱贫、旅游脱贫等最大的差异在于贫困群体接受教育脱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较于经济脱贫而言,动机激发难度更大,即便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应助尽助,其精神脱贫的关键还是在观念和认知的僵化很难打破。在贫苦家庭学生群体加强重学重教的文化自觉,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让贫困群众相关的法律意识,并内化为行动自觉,同时要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其树立新时代教育观,形成内生式教育脱贫文化力量,让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