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孩子和父母成为“敌人”?不可能?
其实现在很多家庭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无话可说,即便在家也会觉得没有安全感,对父母抵触,表现也叛逆任性。
这种非正常的情况,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都说“有爱才会恨”,的确如此,爱得越深,敌对得越越明显。因为总是把目光放在对方身上,没办法留出时间做自己,对对方挑剔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挑剔和不接纳。
为何越来越多孩子和父母像敌人?孩子生来即是一张白纸,导致亲子关系崩溃的根源还是在于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顾或是用力过猛,都可能收获这样的结果。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成为孩子“敌对”的对象?
说白了,亲子关系差,与父母的错误养育有关,以下总结了几种,希望你没中。
1、溺爱孩子
既然生下来就要对孩子负责的想法是对的,但如何执行却有讲究。
千万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爱总有一天会疲乏,给得太多以至于不够了,就会匮乏耗损,慢慢的,不能再给予孩子爱,孩子反倒不会感恩,还觉得是父母没能力。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可能会抱怨父母平日嘘寒问暖,自己真正遇见问题时却不能施以援手。
电视剧《幸福一家人》中,就有一个家庭犯了这种错误:
老父亲催着儿子结婚,儿子却说:结婚行,但要与家里人断绝关系,包括爸爸。
父亲不禁颤抖,想着多年的栽培白费了,没想到儿子接着说:“我就是一个卖面老板的儿子,再有才华也就这样了,您是爱我,嘘寒问暖,可我真正遇见困难时你帮不了我。”
老爸定了定神,眼圈立马就红了:“对不起,爸爸没本事。”
爱子心切没错,但总是不计回报的溺爱,孩子就会觉得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不知感恩,甚至在心中记仇恨。
2、感情缺席
在家庭排位学习中有这样一个概念,当父母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孩子的身边就会空出两个位置,这两个位置最先主动补全的就是家里的长辈,但家里的长辈补空缺需要向下移动,这是牵扯精力、耗损心智的事情。
因此,没有人能弥补父母的缺席,孩子终究会自主地向上补位,成为父母那种人,或者向外寻求安全感。
“你爸爸太爱你,可是,他太不会爱你。”这句经典台词出自电影《小孩不笨》。
那个小孩经常被父亲冷落,尽管他很爱自己的父亲,但父亲从不陪伴他。后来他开始把情感寄托在朋友身上,父亲知道后愤怒地训斥他交的都是狐朋狗友。这一次,孩子说出了心中的想法,指责父亲从未陪伴过他。
是的,小时候缺少陪伴,长大后还想插手管教,孩子自然心有不甘。
没有有爱的陪伴,就没有顺其自然的规则。电影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父爱不比母爱少,但孩子在童年时期很少感受到这种隐藏的爱,慢慢地的就变成了不满。
3、强势控制
张德芬老师有一本书,名字叫做《爱到极致是放手》。
书中说到:孩子的完整成长掌控权在自己手里,多数父母对孩子的不满,本质上是对自己童年时期的不满;而作为子女,也要理解父母这种没办法宣泄的感觉,越是控制越爱不假,但总要过好各自的生活,彼此放手,才能体现爱。
心理学家李雪也曾说过:“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会到痛苦。”
可控制得越越深,反抗的心就越强烈,直到最后两败俱伤。
在青年戒毒所里采访的很多位青少年,他们在聊到家庭话题时,都会带有一嘲讽地说说:也就这样呀,这下他们该满意了。
原来,所有的逆反都是在试探挑战父母的底线,当这个底线破了,孩子可能就“坠入深渊”。
父母对孩子的爱,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1、无条件接纳纳各种情绪,但有条件地规范行为
允许孩子在父母面前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因为情绪释放完全,才会让状态好起来。
而行为需要不断地环境塑造以及自身管理,父母应该对其进行一定规范,但情绪不一样,唯有共情才能让双方取得沟通。
2、爱要有度,且慢慢退出
毕竟孩子还是要一个人面对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方法,陪他总结经验。不要觉得当父母不需要学习,有时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学习如何去爱,因为你的错误可能会伤害一家人。
陪孩子长大并不是时时参与,而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做一个智慧的父母,和孩子成为“势均力敌”的关系,一起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