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为啥会有糖尿病?哪些人是危险人群?做好6件事,保孕期健康

在之前,咱们谈过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也就是主要的两类糖尿病的情况,区别以及一些用药、饮食注意事项。虽然以上两类糖尿病占了糖尿病人群总数的绝大多数,超过90%以上,但实际上还有其他类型糖尿病,比如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顾名思义,就是指女性在怀孕前没有糖尿病的问题,怀孕后出现了糖尿病的情况,因为这类糖尿病跟女性妊娠有关,所以也是女性较为危险也比较常见的妊娠疾病之一,这种疾病不仅可能对孕妇产生不良的影响,也可能对新生儿也带来健康风险。

根据统计,全球妊娠糖尿病发病率在17.8%左右,我国的发病率没有相关的准确统计,但估计也在15%左右,而在其中,高龄产妇的发病率会更高(指的是35岁以上的孕妇),近两年随着孕妇血糖的筛查普遍开展,有可能发病率会有一定的上浮。而且随着目前我国糖尿病人口尤其是2型糖尿病人口的年轻化趋势,有一些女性有可能在怀孕前就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已经患上了2型糖尿病,只不过自己并不清楚,此时,一旦怀孕,孕妇体内的内分泌出现变化或者紊乱的情况,会导致血糖出现更严重的不稳定的状态,这可能会让孕妇的糖尿病情况更加严重,对孕妇和新生儿也带来严重的健康伤害。鉴于目前高龄产妇生产二胎的情况越来越多,今天咱们就跟大家说说有关妊娠糖尿病的情况,包括通过那些步骤预防治疗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女性怀孕的时候出现高血糖的现象有时候是正常现象,不过这个时间不会太久,多是暂时性的,主要原因跟女性怀孕后,作为供养胎儿的母体,女性需要让胎盘持续增长,这时候女性内分泌会跟怀孕前有较大的变化,而且由于体重的持续增长,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会出现,所以孕妇会出现高血糖的情况,但如果孕妇胰腺功能正常,一般来说可以进行调节,胰岛素分泌会增加,从而满足血糖调节的需要。等到孕妇生产结束,身体各方面的情况恢复正常,血糖也会回归平时的水平。

不过,有些孕妇就可能出现妊娠糖尿病,原因其实跟2型糖尿病相似,主要是这些孕妇的胰腺功能稍差,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又或者其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孕妇一直处于较高的血糖水平,而较高的血糖会持续损害胰腺的β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受损,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在怀孕期间持续保持这种状态,就会导致妊娠糖尿病。

不过,一般如果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不严重,孕妇可以通过生活习惯的改变,来自我调整,达到正常血糖,避免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症状

妊娠糖尿病一般来说,症状并不明显,很多孕妇由于平时饮食量增多,排尿增多的情况,所以即使出现“三多”的症状,往往也不会太在意,所以对于一般孕妇来说,在怀孕期间尽量保证饮食营养的均衡,不要单纯增加太多饮食,尤其避免暴饮暴食的情况,这样一旦出现高血糖的情况,就能够注意。

所以说,妊娠糖尿病可能会有以下的一些征兆:

1、尿频,由于孕妇怀孕期间由于子宫增大会压迫到膀胱,造成膀胱的容量减小,出现尿频的症状,这种情况虽然跟血糖升高的尿频相似,但还是有区别的,子宫压迫膀胱造成的尿频,虽然次数多,但尿量少。而高血糖造成的尿频,尿量变化不大,孕妇可以注意区分。

2、口干口渴,这个跟2型糖尿病相似,就是持续性的出现口渴的情况,即使喝了不少水还会出现,也应该注意。

3、疲惫无力,孕妇有时候会感觉到疲惫,但并不是持续性的,而高血糖造成的疲惫感会持续较长时间,这是人体无法利用血糖能量。

4、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怀孕后如果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的情况,有可能跟高血糖损伤眼睛的小血管有关。

5、出现反复的感染,对于孕妇来说出现反复感染,比如鹅口疮等,这种有可能是高血糖导致细菌感染频繁所致。

大多数的孕妇出现妊娠糖尿病,一般会在怀孕的中期前后,所以去医院做检查会在怀孕的第24-28周进行,如果发现可以进行相应的防治,如果没有进行检查,没有预防的话,妊娠糖尿病在之后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孕妇可能会比较痛苦一些。

哪些孕妇是妊娠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对于孕妇的糖尿病筛查,还是有一定针对性的,有些孕妇患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孕妇较高,所以这类孕妇应该特别注意:

1、肥胖的孕妇,主要指的是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据)大于25。

2、以前生育曾经出现过妊娠糖尿病,即使生产后问题消失,但再次怀孕后,出现的几率很大。

3、高龄孕妇,年龄大于35岁以上,而且年龄越大几率越大。

4、上一胎,新生儿体重超过4公斤的孕妇。

5、曾经有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甲减、糖耐量异常等内分泌疾病的孕妇。

6、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此外,如果以前怀孕的时候出现过流产等意外的情况,也有较大风险。

对于第一次怀孕的孕妇来说,一定要特别注意,因为一旦患妊娠糖尿病,未来就会是妊娠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以后再怀孕生产,健康风险都会比较大,因此怀孕期间一定要严格控制血糖,如果有考虑再次怀孕生产,那么未来也应该告知自己的主治医生自己以前出现过妊娠糖尿病的情况,提高重视,避免意外。

如何诊断妊娠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是通过血检来诊断,其诊断方式跟2型糖尿病相似,但数据上有所区别。

1、空腹血糖:两次或两次以上空腹血糖大约等于5.8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注意是两次监测是要有间隔时间的。

2、糖筛查:在妊娠24-28周进行妊娠糖尿病的筛查,方法是用50g葡萄糖粉溶于200ml水中,然后要在五分钟内喝完,之后看血检情况,1小时血糖如果大于等于7.8mmol/L则为阳性,此时应该考虑检查空腹血糖,如果也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正常,需要进行糖耐量测试。

3、糖耐量测试:一般是用75g糖进行测试,一般是空腹12小时后进行,然后喝75g的葡萄糖水,标准值不同医疗机构有区别,不过一般是空腹5.6mmol/L,1小时10.3mmol/L,2小时8.6mmol/L,3小时6.7mmol/L,如果两项及以上超过标准值,则可以诊断妊娠糖尿病,如果一项高,则是糖耐量异常。

虽然诊断妊娠糖尿病,但有些孕妇生产后恢复正常,但即使产后正常了,曾经有妊娠糖尿病女性,有较高的几率患2型糖尿病,因此建议持续控制血糖,并每年或每三年进行体检预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妊娠糖尿病的危害及并发症有哪些?

出现妊娠糖尿病,会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不好的影响,因为孕妇分泌的胰岛素无法通过胎盘,但血糖却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这样就变成了孕妇和胎儿都在高血糖的环境下,结果就是高血糖导致胎儿要更多的分泌胰岛素,并且可能导致发育异常,会有造成一定的先天性疾病,比如先心病、大脑发育不良等等,而且这样的儿童未来会有肥胖和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而且,妊娠糖尿病有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

1、早产,有可能有胎盘早期剥离的情况。

2、超大婴儿,出生超过8斤就属于了,这样的孩子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较高。

3、难产、死婴,孕妇生产时对孕妇和胎儿造成损伤,甚至出现死婴的情况。

4、新生儿低血糖,有可能出现影响不良和行动异常。

5、子痫前症,造成孕妇高血压。

6、出现其他并发症,如水肿,酮症酸中毒,急性肾病等。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何预防和治疗妊娠糖尿病?

一旦诊断了妊娠糖尿病,应尽快寻求医生的帮助,不只是妇产科医生,可能还需要内分泌科的医生来帮助自己。如果血糖只是偏高,对身体影响较小,那么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来控制改善血糖。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孕妇的血糖控制目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小于5.3mmol/L,餐后一小时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以下,而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则是小于6.7mmol/L。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习惯等调整,血糖仍然没有改善的话,则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可能需要口服的降糖药或者胰岛素治疗。

此外,孕妇控制体重非常重要,如果孕妇怀孕前体重正常,那么怀孕期间体重增加应该控制在15公斤以内比较好。控制体重增加,也要避免体重过快减轻,否则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情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有糖尿病的孕妇做好这6件事,确保怀孕健康

如果孕妇在怀孕前就有糖尿病那么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孕妇在怀孕前以及怀孕中都要控制好血糖,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孕期的各种风险,需要做到以下的几个要点:

1、做好计划,提前去看医生做相关检查

如果打算怀孕,应该做好计划,提前询问医疗人员,听取他们的建议,比如如果太重,需要提前减肥,这样都能够改善血糖情况。另外,应该早点去看医生,并且做相关检查,查看血糖和身体情况,以便了解怀孕时的风险情况。

2、合理均衡饮食

饮食应该均衡健康,这样无论对于糖尿病,还是怀孕都有益处,建议可以咨询医生或者营养师,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饮食计划的制定,有助于改善血糖情况。

3、规律运动

我们都知道,规律运动是控制血糖的好方法,不过对于孕妇来讲,运动应该更加合理,比如应该考虑怀孕前、怀孕中及生产后应该进行哪些相应的运动,一般来说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适合于怀孕前及生产后,怀孕期间运动强度和幅度都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必须保持规律性。

4、按医嘱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医生如果给孕妇开了口服药物或者胰岛素,那么也要按医嘱服药或者注射,这样才能控制好血糖,避免怀孕出现的意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5、避免低血糖

糖尿病的孕妇,怀孕期间要控制血糖,但同时也要避免出现低血糖,因为低血糖可能有更大的风险,甚至有可能致命。如果孕妇需要服药或者注射胰岛素,那么要随身带能够恢复血糖的小食品。

6、定时监控血糖

跟2型糖尿病的情况相似,定时监控血糖,以便了解自身血糖的变化情况,根据血糖值来调整饮食,运动,以及服用的药量和胰岛素用量,这样才能保证血糖的稳定,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