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史”学习遇上思政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当大学生从学习者变为授业者,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这堂特别的思政课给出了答案。
12月11日,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长三角地区高校“新时代·中国说”大学生讲师邀请赛拉开帷幕。长三角地区8所高校的8支团队,师生同台讲思政,他们将专业史写入“教案”,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融入生动的讲述。
【看!当“四史”融入思政课】
“‘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这个曾经的童年梦想,正在我国核科学家的手中化为现实。”上海理工大学核能筑梦讲师团正娓娓道来。从“两弹一星”建功勋、秦山核电站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再到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近日建成并放电,大学生讲师通过回顾人类探索核聚变清洁能源的征途,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此外,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的大学生讲师团队分别以“以抗生素精神为指引,道器合一,服务健康”“新时代,我们都是‘收信人’”“让青春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闪光”“‘芯’火相传 E创时代”“探索未知 激情求解”“亮青春底色,做新时代钢铁人”和“把‘中国’写在大飞机制造名录上——新中国民航史与‘中国奇迹’”为主题,立足专业背景,结合实践经历进行了生动阐述。
台上大学生讲师各尽其能让自己的专业故事“可亲、可感、可传”,台下大学生全神贯注、若有所思,还吸引了研究生同学来到现场“蹭课”。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场外大学生更是踊跃参与讨论,2万余人次加入线上互动,“听你们讲述三代科学家科技报国的故事,热泪盈眶!生物工程专业团队冲冲冲!”浙江工业大学的李侠俊同学在评论中为大学生讲师们“打call”。
在这堂热烈的思政课上,专业故事成为课堂“活教材”。事实上,以“新时代·中国说”为载体的主题活动从2018年起开展,育人载体和模式的辐射效应不断显现。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谈道:“学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塑造了思政教育的‘新主角’,就是希望青年学子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到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把个人抱负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听!师生同台讲述专业故事】
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大学生讲师们与专业教师、思政理论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组成了一个师生共同体,从构思、定题、收集资料,到表现形式、队内配合,再到每一次试讲,各个环节精益求精。通过这种全员的精准指导和相互协作,专业与思政得到深度融合。
当大学生走向讲台,担当思政课育人的新主角,“新时代·中国说”已成为了上理工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一张靓丽的名片。与往年相比,师生同台讲述的形式也是首次呈现。“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也会强调课程思政,但以专题的形式和同学们一起深入挖掘专业中的思政元素还是头一次!比赛延展了‘师生共同体’的内涵,在春风化雨中引导学生树立报国志向。”上海理工大学核能筑梦讲师团成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杨荟楠感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航飞讲师团队成员李欣泽:“对我们大学生讲师来说,这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它不单单是一场比赛,更像是一个课堂,在这里我看到了各专业的同学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希望更多青年人能看到我们的演讲,在历史的演进中感悟精神信仰的力量,在自己心中播下中国梦的种子。”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二级巡视员杨伟人表示:“作为去年大赛的‘升级版’,今年参与的学校和参赛队伍更多、辐射区域更广、实际影响力更大,有力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挖得更深、铺得更广、看得更远,整合思政育人多方资源要素,更好地激活平台效能,各高校要密切协同,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改革、‘三全育人’改革路径,将学校事业发展、区域教育协同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
据了解,角逐出的大学生讲师还将在下学期走进大学生课堂,走进上理附属中小学,用专业发展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的动人故事,感染和影响更多的同学,引导大中小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新时代的追梦征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