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从小学到大学,我是属于身边如果没个人一起的话,就感觉走路都别扭的那种。
倒也不是因为社恐,而是因为话痨。
要是没个人在旁边听我嘚吧,就总觉得心里面哪儿好像憋着一口气出不来似的。
可能也正是因为我在废话多这方面,有点“天赋异禀”。
所以从小学开始,给班里当个主持人,组织个节目这种事,就没少让我给安排。
以至于我这么一个神马才艺都没有的人,居然被迫当了若干年的文艺委员。
(那你咋不说让我当班长呢!)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么事赶着事,后来连毕业后的同学会,也都“默认”应该是我去组织了。
组织个同学会,这事我倒是也不犯怵。
无非就是找个大点的酒店,把能联系到的同学都通知到就行了。
哦对,还得叫上老师。
组织了几次同学会后,我发现这事是这样的。
小学的基本属于白扯,因为你看着照片都不知道同学叫啥名字。
初中的大概率也就一次,因为高中后大家都会有自己新的圈子,也组织不起来什么齐整的聚会。
但是高中的可能会有好多次。
因为这个时候,你们不再是各自从家来赴宴了。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以“外地人”的身份,来回忆学生时代,分享所见所得,互相发现新大陆来了。
说实话,也挺有意思的。
鉴于高中时,班级氛围比较好,所以每次聚会无论是学霸还是学渣,都乐意参加,很少有人缺席。
而过程中,也都无话不谈,天真烂漫。
这种美好,一直持续到了大学毕业。
毕业后,同学们天南海北各自打拼,聚会也改成了五年一次。
第一次聚会时,还算是一切正常。
毕竟那时候大部分人还没混到中层,依然享受着低层级职员相对简单的快乐。
只是在谈话中,都无意间开始加上了吐槽自己的沙雕领导的环节。
这虽然只是个插曲,但却是同学会变味的起点。
十周年聚会的时候,从一开始上来,那气氛似乎就不太一样了。
好像大部分人的笑脸上,面部肌肉都不像过去那么协调。
而每个背影上,似乎也都写满了心事。
那个时候,我也在单位当了个小领导,也知道得到得越多,需要考虑的烦心事也越多。
所以刚开始,我也觉得算是正常现象。
但是我没反应过来的是,十年的时间,足够让当初起跑线都差不太多的人,分出了“位高权重”,和“人微言轻”。
那些事业顺利的,春风得意,指点江山。
而那些仕途不顺的,则愁容满面,欲言又止。
我不在意那些指点江山的人,也不在意他们摆在桌子上的车钥匙。
因为这虽然是有炫耀的成分,但也属于这个年龄的正常表现。
只要别表现出太令人不适的优越感,倒也没什么值得贬低的。
我所揪心的,是那些略显自卑、沉默寡言,和那些开始互相攀附的人。
我承认,同学圈本身也是个社交圈,很多人在事业上也需要靠同学帮助。
但是能在这个场合上玩攀附,却多半是因为“习惯”了。
酒过三巡之后,我有点扛不住了。
因为借着酒劲,刚开始的那些个人状态,都加上了杠杆,我有点不太想听。
但是提前走也不合适。
我寻思要不就上女生那几桌上敬个酒,唠几句得了。
毕竟,那几朵金花还是漂亮的。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边儿更“辣眼”。
回想以前上学的时候,一个个还都大家闺秀腼腆得不行。
而现在,也不知道是因为太想念老同学了,还是思想都“成熟”了,好像界限也没那么明显了似的。
就连我暗恋过某位女同学的事被翻出来后,还能在被起哄之下,人家主动过来喝个交杯酒。
这事要是放在高考前,我怕是能考上清华!
但是在那天的场合下,我却只觉得后怕。
因为不知是受了别人的影响,还是我自己本身心态发生了变化。
总觉得突如其来的好事,多少都不会像过去那么单纯了。
正如高考前,你的努力还能得到回报。
而高考后,你能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了是一个道理。
聚会结束后,是固定流程——合影。
照相这事,过去没人在意太多,站在哪是哪。
而这一次,却有人开始互相推“C位”。
至于被推的那些人,也不再是以当年的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以当时的社会地位为准绳。
说实话,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这样的。
我唯一庆幸的,是自己混的不算最好,但也谈不上差。
所以整个过程下来,自己即便是没想去多露脸,但也不至于会丢什么脸。
这并不是我有多大的能耐。
让我能有底气坐在那,不至于刻意攀附的,终归还是因为高考把我送进了一所还算凑合的大学。
然后顺理成章地,又进了个不错的企业。
回想那些“C位大佬”们,大多是名校毕业。
而那些“矮半截”的同学,几乎都是没考上大学的人。
虽然前些年的聚会上,大伙还在捧着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他们也意气风发地扬言弯道超车。
但是在现实的面前,理想终归是理想。
哪怕他们的“能力”,可能比我要强。
很多人说,学历不等于能力。
但是能力,终归需要一个合适的平台去展现。
如果平台低了,你要有多大的能耐,才能自己把平台升高呢?
高考划出的隔阂,其实早就存在了。
只不过在大家同为起步阶段的时候,差距还不明显。
但是用不了几年,当大伙已经出现了地位差距之后你才会发现,人到中年,真的不想再参加同学会。
辣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