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与去辟,古人治家的两条重要原则

家风,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它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失去意义,反而更加显示出其恒久价值。一般谈论家风,常集中在孝、敬、和、顺等方面,这些当然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基于人的情感而发展出来的。但古人也有很多基于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家风,它们同样非常重要。在此类家风中,很重要的两条就是修身与去辟。修身的意思还好理解,那么什么是去辟呢?

《礼记·大学》记载:“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辟,是偏爱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所谓治理好家庭在于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他所相亲相爱的对象难免有所偏私,对于他所鄙视厌恶的对象难免有所偏私,对于他所畏惧而尊敬的对象难免有所偏私,对于他所同情哀悯的对象难免有所偏私,对于他所傲慢懈怠的对象难免有所偏私。所以喜欢一个人却能了解他的短处,厌恶一个人却能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这段话警示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好恶等偏见来对待他人,而应在待人接物时做到公平公正,也就是去辟。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每一个人的优缺点,从而正确地对待每一个人。在《大学》的作者看来,去辟是治理家庭的根本原则。

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最小环境,也是我们生活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他的生活便不会幸福,事业也会受限制。而且,一个人如果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无法和谐地处理好关系的话,怎么能指望他在社会上处理好各种关系呢?因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中国文化也非常重视家庭。然而,人人虽然都身处在家庭之中,但家庭关系却是不容易处理好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带有太多太重的偏见。这种偏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家里人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他们应当是最支持我、最理解我的,可为什么他们却常常不能理解我、支持我呢?二是对家里人存在各种偏见式的想法,比如儿女觉得父母的生活方式已经过时,父母觉得孩子不会过日子,丈夫觉得妻子不够体贴,妻子觉得丈夫不能挣钱等等。这些偏见会让家庭中缺乏理解而变得不和谐。正是由于这两种偏见,使得我们处在一种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当最能互相理解、但却无法互相理解的矛盾困境中。

要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就在于去除我们的偏见,也就是上述那段话所说的“辟”。其主要对象包括:亲爱的对象、鄙视的对象、畏惧的对象、同情的对象、傲慢的对象。我们在对待这些对象的时候,一定要去除偏见,否则就不是以平等的、理解的态度对待对方。而这种偏见的去除,就要靠每个人的自我修养。只有经过不断地自我修养,我们才可能公正恰当地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使得每位成员都感到在家庭里很舒适,这样的家庭自然就和谐了。

在家庭内部的诸多的“辟”中,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对此,古人有过非常多的检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颜氏家训》中记载:“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这是说:父亲要在孩子面前保有一定的威严,而不可以过分地和他们狎戏亲昵;尽管父子间是骨肉亲情,但一定要有分寸,而不可因为爱而简慢无礼。乍看这条,可能会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但仔细想来,却是恰当的教子之道。因为儿童的成长不仅需要爱,还需要教育。只有能进行优良教育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因此,对待孩子不能一味地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溺爱,家长要有威严,要讲礼节和规矩。如果家长和孩子过分亲昵,毫无长幼秩序的话,那么家长在孩子眼中,就跟平时与他们一起打闹的玩伴没有差别了,由此,孩子就不会懂得尊敬家长,以后更不会尊重师长和长辈。长期溺爱孩子的结果,只会让他们日后变得无法无天、肆无忌惮,到头来终究是要在社会上吃大亏的。因此,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保持威严,并以恰当的礼节和规矩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宋代的司马光也指出:“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这是说:做母亲的,应当忧虑的不是对子女不慈爱,而是过于慈爱而不知道去教育他们。所以孩子最后的失败不是别人造成的,恰恰是母亲造成的。在传统社会中,虽然有男尊女卑的礼法,但在孩子的教育等方面,母亲也却常常有着更多的权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对孩子的培养中,母亲也具有关键的作用。司马光指出,母亲爱孩子是应该也是必然的,但一定要在爱之外懂得教育,否则,母爱(指母亲对孩子一味地溺爱)就会成为孩子日后人生失败的一个原因。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一位现代教育学者提出的理念:“收起自己的一只手。”这是说,不要什么都帮孩子做,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直到孩子真的做不了的时候再去帮助他;也不要轻易就给孩子提的问题以解释,要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而家长则要在冷静地思考后给出有教育意义的答案。也就是说,爱孩子,一定要用合适的方式,要以能真正教育他为根本。否则,如果过分地溺爱,就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能力,以后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如果爱却没有策略,则可能会伤害孩子,让他失去进步的动力。可见,家长爱孩子,一定要在爱中赋予教育,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因此,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家长自身的修养。清代大儒张履祥指出:“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每个家长都想培育好自己的子女,却不懂得修养自己品德的重要性,这实在是非常糊涂的。这句话其实强调了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子女的教育意义,也就是身教的意义。和他同时代的儒家学者陆世仪也指出:“教子须是以身率先”,要求子女做到的事,父母一定要先做到。

现在社会上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只会一味地要求他们刻苦学习,不要看电视、玩游戏,结果自己却抱着手机、平板电脑看个不停,毫无节制,这怎么能让孩子服气,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呢?还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不听话就不由分说地打骂孩子,他们没想到的是,你在打骂的过程中其实把一种错误的信息传递给了孩子,那就是让孩子也学会了打架和骂人。所以说,家长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和提高自己。想让孩子孝顺,自己得先孝顺;想让孩子勤学,自己也得爱读书;想让孩子有礼貌,自己就不能粗鲁、说脏字。只有以身作则,才有资格教育孩子;只有成为一个好榜样,孩子才能模仿得对、成长得好。

总之,传统家风告诉我们,家长固然要爱孩子,但在爱的同时要保持一定的度,切不可陷入溺爱;此外,为了让自己更具有爱的能力,家长也要努力修身,做到以身作则。这两者其实是内在相通的,都指向一点:家庭教育需要家长自身的修养与成长。

◎本文原载于《月读》(作者王正),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标签: 家风 修身 家长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