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招生的改革,在很多学校官方宣传中,"双一流"的字眼取代了"985""211"。
985、211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将迎来新的时代。
但是在学生家长和众多学生的心中,"985"、"211"仍然是心中的"白月光"。
虽然冠在学校名称之前的称号已经改变,但是学校的实力已就摆在那里,吸引着广大高中生和家长。
学生和家长心中对于"985"、"211"的情有独钟,即便过去很多年都不会改变。
人才招聘时,面试官依旧"习惯性"地会在心中评判面试者是不是"985"、"211"毕业生。
可以说,中国社会对于"985"、"211"的情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毕竟,"985"、"211"这个名词代表了曾经中国高等教育的"硬实力"。
为什么"985"、"211"大学的影响这么深刻,能考上"985"、"211"学校的都是什么样的高中生?
1.智商高于一般人的学生更容易考入"985"、"211"
俞敏洪曾经说过,能考上北京大学的学生,智商都在140以上。
虽然这句话说的我国最厉害的两所大学之一,但是这句话放在"985"、"211"这类名校身上同样适用。
因为这句话道出了中国名校的真实状况——能考上名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智商高的学生。
在现在这个社会的大语境之下,很多人都在标榜努力的重要性。
对于考入"985"、"211"这件事来说,努力的确很重要,但是却不能忽略智商的作用。
换句话说,那些拼命学习的学生的确能够考上名校,但是其实人家的智商本身就不低。
智商高,意味着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强。
对新知识掌握得快,学习效率更高。
就像一道数学题,为什么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答案,为什么却有的人却毫无头绪。
智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忽略。
在理科这类强调逻辑性的学科中,思维能力很重要。
在文科这类强调记忆性的学科中,记忆能力很重要。
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都是智商的重要表现。
2.综合素质的都很高的学生
在现在社会上盛行着一种"读书无用论"。
具体表现为,学习好用什么用?那些学习好的只不过是会考试罢了,等到社会上,指不定谁比谁混得好。
这类语调基于对于我国高考体制的不满和对知识性社会的认知不足。、
通过高考考出来的那批人就真的只会考试吗?
那些考上名校的学生都头来这么没有那批没上过大学的人好吗?
我看不然。
直接从大的表现来看,这么多年来,高考为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而那些为我国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也过上了优质的生活。
这就是真实的结果。
再从这个结果反推其原因,那些通过高考考出来的那批人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那些考上"985"、"211"的学生,都是同龄人中有能力的人。
这时我们再来回望高考体制,不难发现一些细节性的问题。
能在十几岁的年龄每天坐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学习十几个小时的人,能是普通人吗?
能经受住一年的庞大心理压力折磨的人,能是普通人吗?
能熟练掌握6门学科知识,并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交出完美答卷的人能是普通人吗?
所以,高考选拔的都是真正有能力的人。
3.家庭条件好的人
如果说上面两项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话,那么这一项就比较现实了。
一个决定学生未来的学校,还受到学生家庭的影响。
这可能就有点"宿命论"的味道了。
但是却又是我们社会中极为现实的一部分。
就目前而言,我们社会上的教育资源是分布不平衡的。
城市里孩子上一个本市的重点高中,考上"985"、"211"对他们而言,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但是对于乡镇里的孩子来说,除了远离家乡去城市上学,要么留在自己的乡镇里的高中。
对于那些乡镇高中而言,能考上一本就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除了出身之外,在教育产业化日渐严重的今天,家里条件好的人往往能通过教育产业获得更好的资源。
总的来说:
高考是人生中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
考入"985"、"211"这样的学校是很多高中生的梦想。
能否考入名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和一个人的智商、能力甚至家庭条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