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85高校硕士愿意去食堂监督做包子”的今天,如果盘点高校里还有哪些职位敞开怀抱接受本科生,恐怕大头就只有“科研助理”了。面对史上最最最难就业季,沉浸在“缩招”悲伤中的应届小白们,一见到“扩招”的科研助理岗仿佛重新抓住了救命稻草。于是为数不多的本硕博“共抢饭碗”的名场面跃然眼前。
科研助理,究竟科研属性优先还是协助管理属性优先?薪酬福利是否和在编职工基本一致?未来有没有机会转岗做教职?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让我们共同来揭开科研助理的神秘面纱,是捷径还是雷区,一探便知。
01
名副其实的“救场王”
“科研助理”走进大众视野并成为热议话题,总共出现过2次。2009年2月,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低潮,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提出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当年发布的7000多个岗位,解了不少求职者的燃眉之急,就这样,“科研助理”首次以“救场王”的身份立住了“人设”。随后的十年间,科研助理岗位一直默默分担着每年的就业重压,数以万计的应届生因此找到了就业缓冲地带。
2020年4月,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国家再次启动科研助理支持计划,明确“开发10万个科研助理岗位”的目标,职位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缓解。此前科研助理岗位大多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今年企业也加入抢人大军,截至8月31日,企事业单位共招聘近8万毕业生。凭借着超强的人才吸纳能力,“科研助理”再度成为热词,引发广泛讨论。
02
学历门槛低,“临时工”属性强
站在推动科研项目发展的宏观角度,科研助理的普及确实如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得项目研究的运转效率和人员调配都得到了优化。那么对于求职者来说,这一岗位是否也百利而无一害呢?
学历门槛低,本科也有机会入选。现在能进高校任教的人,博士学历+牛刊代表作是起步条件,稍有名气的学校,辅导员都得是博士;退一步想在行政教辅类别里谋个职位,也得是硕士毕业了。科研助理岗位算是友好的“特例”,一般情况下,学校的招聘公告里都写着“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即可”,对工作经验基本不做硬性要求。这算是为求高校稳定环境的小白开了“另一扇窗”。
来源:青塔人才网(https://job.cingta.com/)
同工同酬是趋势,五险一金难保证。薪酬待遇问题关乎生存,一定是大家最关心的。科研助理的工资收入可以说比较微薄,硕士每月到手大概在5-6k左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会有上下波动。但总体来看,因为大部分是课题组承担工资支出,所以不要抱有过高期待。不过仍有利好消息传出,各大高校都在逐渐规范科研助理的聘用制度,未来同工同酬将是必然趋势。在待遇保障方面,五险一金等常规权益要因学校而异。有的给缴纳公积金+社保,有的只交社保,极少数学校会交齐五险一金,关于这点要做好心理准备。至于学校在编职工的其他福利,科研助理通常也享受不到。各大论坛吐槽最多的就是“感觉自己被明显区别对待,一些节日福利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领,很难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签订短期合同,服务期一到就走人。科研助理岗位,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临时工”,流动性极强,一般服务期为3年,期限一到就要准备寻找下家了。如果不是继续深造或从事领域内工作,这段经历很难为再就业带来直接的经验积累。
03
上升通道窄,非科研爱好者慎入
抛开工资待遇等物质因素不谈,一旦真正做起了科研助理,你还能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工作的“无边界”和“难发展”。
国家虽然发文规定“科研助理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研究工作”,但实际执行起来工作职责是比较模糊的。有的岗位科研属性偏多,进组后就和硕博研究生一起做实验、搞研究,成长机会多;有的岗位助理属性更强,像是做了“管家”,管理仪器、订购试剂、做实验、安全卫生……这些都属于你的工作范畴,相反能静心学习科研方法的时间少之又少。遇到前者,就暗自窃喜运气还不错,遇到后者,就只能自食苦果从长计议,颇有点“下赌注”的意味。
更为尴尬的是,科研助理的上升通道十分有限。与研究生协助导师做项目不同,科研助理即使深度参与了某个项目,往往也拿不到任何成果署名,在组里像是一个“旁听生”,悟性高的可能待个3年就组内转博、或转岗名正言顺地搞科研去了;而平平无奇的大多数人,一开始言之凿凿要献身科研事业,后来走着走着发现没钱、没前途,最终只得草草退出,另谋出路。
向上滑动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