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丽珠
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不是问题?多少娃爸娃妈为此感到困惑、无助。这本书从父母的视角出发,收录了他们在孩子的各个年龄段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比如:分床睡还是一起睡、为什么暑假计划很难执行、不爱看学校指定书目怎么办、怎样做一个有童心的大人等等。别看这些问题琐碎,它们可绝对能够难倒一大票高学历父母!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十几年的育儿历程,我几乎过碰到了这本书里涉及的所有问题,有一些随着孩子的长大过去了,有一些随着我自己的不断成熟看开了,也有一些至今仍然在困扰着我。透过这一个个问题,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像我一样或像我过去一样的老母亲,殷切地盼望孩子幸福成长,却又被孩子成长中的各种烦恼扰得焦虑不安。
针于这些问题,从事过教师工作,且多年致力于亲子教育的李峥嵘告诉读者“不要焦虑”。本书中,她利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开展理论分析,结合亲身经历和真实案例进行深入解读,看过之后,我对其中的很多观点都是深有同感,在此我想要分享其中三个:一、道理不好使,二、矜持不顶事,三、情绪最重要。
第一,给小孩子讲道理最多三遍,讲多了没有用,你的道理就算再对也没有用。比如时间和学习,不论你怎么给他讲迟到的后果,每天清早第一关仍然是永远的起床难难于上青天;不论你怎么给他讲经典名著对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他却只是痴迷于植物大战僵尸改编而成的各种搞笑故事;不论你怎么重视暑假计划,他也仍然会把作业拖到最后一天。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孩子跟大人不一样,他们有着自己的成长和认知规律,他们只尊从自己的感受活在当下,强迫有百害无一利,这考验的是大人静等花开的耐心。而另一些事情是有一些小技巧的,可以用童真、幽默的方式化解紧张气氛,既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又能把事情做了,这考验的是大人的幽默感。
第二,文化基因赋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多数没有接受过性、死亡方面的教育,主要原因是我们的父母都特别矜持。他们认为这都是话题禁区,根本说不出口,而孩子们变成大人后,会突然某一天顿悟。我们的长辈很少夸奖我们,他们的解释是怕小孩子骄傲,而骄傲会使人落后;他们也不会动不动就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拥抱,尤其是我们长到十几岁之后,拥抱几乎绝迹了。然而,在多次爆发骇人听闻的伤害事件之后,在集体声讨原生家庭和童年阴影的今天,我们再不可以自以为是、重蹈覆辙。为人父母,应该勇敢起来,不要因为难以启齿而回避你的担心,也不要因为习以为常就吝啬你的关怀。坦诚的亲子对话和爱的抱抱真的是多多益善,因为它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而这无疑是父母给孩子最珍贵的童年礼物。
第三,所有人都希望回到家里母慈子孝,没人愿意面对家里鸡飞狗跳。要想家里气氛和谐,稳定情绪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有人会说,“我怎么可能自找气生?还不是因为孩子的这些问题?”是的,我很理解,我也这样!这种情绪往往会形成链式反应,令人核爆般瞬间崩溃,我就有那么一回,被俩娃气得声泪俱下,一阵歇斯底里之后,我索性摔门而去。然而,出门后清风一吹,我的理智逐渐回归,老大就是个青春期的倔强少年,老二正在讨狗嫌的年龄段,他们岂能像老江湖一样能屈能伸,还擅长打破僵局这种高级社交技能?虽然我被气得七窍生烟,虽然我始终认为道理在我这边,但孩子没法从几乎疯掉的妈妈那里学到化解冲突的方法,他们不知所措,亲子关系陷入了死循环。理智告诉我,我必须放下面子停止抱怨,因为我是三个人中唯一的成年人,我应该主动调整情绪,先一步跳出死循环!没错,我不打个样儿,孩子们哪知道怎么做?我不做正确示范,难道孩子们也学我离家出走吗?从此以后,我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识别孩子的情绪,同时也身体力行地教他们怎么做。令我欣喜的是,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孩子不再与我对立,在情绪稳定的前提下,亲子间的信任关系也逐渐建立起来。
除此以外,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观点,以及很多特别实用的方法,能够帮助新手父母解除焦虑。随着焦虑不断化解,你将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养育孩子对于大人来说是一场修行,它让我们有幸近距离观察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使我们和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建立起珍贵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让我们与他一起从时间的长河中汲取水分,从生活的土壤中吸收营养,从而一起成长、成熟。
孩子的问题是问题吗?或许你觉得是吧,因为它现在还在令你感到焦虑。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吗?我认为不是。我觉得它是成长导致的发痛发痒,而成长是一家人的成长,你也会一起发痛发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