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好吃好玩”面前主动停下来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

前段时间,我买了丹东的草莓,个大又甜,草莓味很浓郁。小D非常爱吃。

周末,家里老人来玩,我就又买了一些,洗了一盆放在茶几上,大家一起吃。老人家看到小D那么爱吃,就都默认了这是给小D吃的,自己一个都不动。

小D一开始没留意,就自己管自己在吃了。吃了大概4个后,她突然停下来了,开始了分草莓的工作。

一个一个地塞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手上,老人们拒绝后,小D会看几秒(我感觉她是在判断老人是真不要还是假不要),然后就坚持非要他们吃,老人这才收下了。

最后,我们全家吃草莓都吃的很开心。(草莓是淘宝买的,之前微博推荐了店铺,但有丹东当地人给我留言说,非应季的草莓农药很多的,我就不推荐了哦)。

那天后来,父母们就感叹,一个劲地说我们教的好,小D很大气,爱分享。回国至今,基本上她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会想着和他们分享。

我是真不觉得这是教的好,这几年我是越来越相信,父母尽力,孩子的表现和父母没有必然的挂钩。

(夸我当妈好的,我不会那么开心;批评我当妈不好的,我也就不那么在意了)。

但当时我有一句感叹,分享不需要教,当一个孩子可以拥有100颗糖果时,他是不会介意分享给别人1颗的。

我当时把这句话发在了微博上,留言里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不同意的观点是,我家明明东西很多啊,还是小气的不行。

我这句话里的“拥有”是真的“拥有”,这里面有三大原则。

1

区分“我的”和“大家的”

要让孩子能感受到真“拥有”,那首先要解决物权概念。

2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很多孩子开始非常清楚地划清自己的领地,什么东西都是“我的,我的”挂在嘴边。

这时就需要尊重孩子的“我的”宣言,及时回应,“对的,这是你的玩具”;拿孩子东西时需要请求,“宝宝,我能拿一本你的书吗?”

但我们经常忽略的是,尊重是互相的,在尊重孩子界限的同时,我们也要开始让孩子理解尊重他人的界限。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们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理解“你的、他的、大家的”

孩子乱摸家里人东西的时候,开始提醒孩子,“这是我的鞋子,你要穿的话需要询问妈妈,就像妈妈询问你的玩具一样”。

在公共场所抓住机会就要强化这个概念,“这是图书馆的书,图书馆的书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可以看”。

防止孩子“自我中心”,并不是打压孩子捍卫”我的“意识,而是需要扩大孩子的认知词汇,引入“他的、大家的”,这样他们才不会有默认“任何东西都是自己的”。

另外有一点也是经常会被忽略的,就是真的尊重孩子的“我的”。

比如,孩子得到别人给她的一颗糖,哪怕我们认为这是“不健康”的,我也不会因此就非常强势地说,不能吃,更加不会因为不想孩子吃,而骗孩子非要给妈妈吃。

(当然,这点原则的使用只限于不会引起生命危险的食物)。

当孩子不需要防着守着,而是可以安心地“拥有”,那才是真正的“拥有”。这样的经历体会多了,他们会真正觉得安全。

2

不拿分享作为测试

真“拥有”是安全的,而不是让孩子活在恐慌和不确定之中,因此不要逗孩子去分享。

能不能给我吃一口啊?孩子挣扎了很久给了,然后我们摆摆手说,乖孩子,我不吃,你吃吧。

分享应该是双方都快乐的行为,尤其是分享方孩子能感受到快乐。

将心比心,有人问你要东西,你心理建设很久给了,结果对方说,逗你玩呢,你什么感受?

这样的“不开心”就会作用于对于“分享”的认知,越是逗孩子分享,锻炼孩子大方,基本上这个孩子就会愈发变得“小气”。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他不能从做这件事来获得确定的“收益”,他不会“傻”到继续做这件事。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要想吃孩子的东西,那么孩子给了请接受,开开心心地一起吃完,让孩子感受到他分享后的结果。

如果没那么想吃想要,那么请不要做任何的试探和开玩笑,允许让孩子踏实地享受拥有的快乐。

如果一个孩子对于身边最亲密的人需要“提防”,那么他们肯定只能死守自己能控制的东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

治疗“自私”请多给予

最后一点,也是最难的,真拥有就是需要允许孩子“自私”。

人哪有不自私的,我现在后台留言还经常会收到说,大J,你的公号真的好,但我就是有点自私,不想分享给其他人。成人都会这样,别说孩子了。

面对所谓的“自私”,千万别上帝视角。

“你不能自私”和“你必须分享”,粗看道理都对,但背后是强盗逻辑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一个人的感受,只是从我们的上帝视角来评判事物的对错。

小D前几年也会的,爱吃的三文鱼就想一个人全部吃完。这时,我们不会上纲上线地给她贴上“自私”的标签,更加不会立马教训。

我们做的就是真实表达父母的感受,这是大家一起吃的,妈妈也好喜欢吃啊,妈妈也想吃。我们家不存在一边“让着孩子”,一边却拼命教育。

我始终坚信,真正的成长来自真实的生活痕迹。

小D的确会不开心,我们就会提醒她,吃完了如果想吃,过两天还会有。而且我们都会说到做到。

之后再吃的时候,我就会提醒小D,前几天天爸爸妈妈和你吃三文鱼吃的可开心了,所以我们今天还吃。我们都喜欢吃,大家都吃得很开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第二件事更加重要,“自私”的孩子之所以“自私”,就是他们很爱,但又很怕不再拥有。

如果这个孩子经历过很多次,原来想要的东西今天没了,过几天还会有(这里讲的是学龄前孩子想要的东西,豪宅名车这些的大家不要杠哦),那么他们基本上是不会自私的。

这就是小D现在的状态,她爱吃草莓是真的,但是我相信她也是真实确定地知道,自己想吃的话,一定还会有,所以她完全不介意分享。

4

没有匮乏感,就不会“沉迷”

上面这三大原则看似是在聊分享,其实底层逻辑却是,不要让孩子的内心有匮乏感。

一个真实故事,朋友家的儿子一直拘谨也不爱分享,孩子很爱吃棉花糖,妈妈一直不肯给,儿子也蛮听话。

后来有一次,妈妈放开了,用她原话说,她不想做个哆哆嗦嗦的妈妈了,给儿子买了一个大桶分享装。

儿子那天开心得像朵花,从店里抱出这个糖果桶,就主动和店员和出租车司机,几乎和所有人都在说自己的这个礼物,一改往日的拘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一次朋友很感叹,她突然意识到,原来儿子的拘谨来自于之前的“不满足”。

我问,孩子有一口气拼命吃完吗?

朋友说头几天的确吃很多的,但再之后他反而没有那么爱吃了。但是那个大桶,似乎变成了他自信和力量的来源。

后来朋友和我说的原话,我不会害怕放纵孩子,只要我能提供,那么如果孩子只是需要两颗糖,我额外给他的八颗都是在说“我爱你”。

早几年都爱提一个词叫“富养”,其实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给予孩子产生一种“什么都够用”的状态,这一点太关键了。

总是逼着孩子分享的,这些孩子会觉得自己拥有的是不够的,那么只要有机会就会霸占来让自己“够用”;

总是视甜品糖果为洪水猛兽的,这些孩子往往反而更容易吃很多,因为总不够,只能抓住机会一次吃个够“囤着”;

总是不允许孩子打游戏看电视的,这些孩子往往更容易上瘾,因为不“够用”,那么就要一次性地挥霍沉迷其中的快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尔德说过:“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但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

而且当我们或粗暴或和蔼地夺走那些让孩子愉快的事物时,还总不忘了附加一句,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

但结果往往是,越禁止越吸引人,越不许越叛逆。

人,是欲望的动物,剥夺只会让心底产生黑洞,从而积累起越来越深的“要拥有”的执念。

“什么都够用”,才会一切刚刚好。

标签: 孩子 草莓 小d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