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父母总希望孩子可以大大方方地和别人相处,而社交能力中重要的一环,就有分享。
但这毕竟不是孩子的本性,需要一定的引导,但现实中很多父母一边怂恿孩子大胆分享,一边又给孩子贴上了自私的标签。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有时孩子所谓的“自私”,恰恰是家长无意识灌输的。
2岁后孩子会进入第一个叛逆期,同时伴随着强烈的“物权意识”。在这个阶段,只要是孩子玩了一会的玩具,他们都会认为这是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此时别人想玩,就会出现争抢。
很多父母下意识地让孩子分享,心中却希望自己的孩子玩,又或者平时没有给孩子做出分享的榜样,就会出现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情况。
以下情况有没有出现过?家长需反思
1、替孩子说话,让别人家孩子让着自己家孩子
父母虽担心孩子在外面不会分享,但真正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保护自家孩子。
有的父母比较护短,每次发现孩子们之间出现争执,总会帮助孩子训斥别人家孩子:“弟弟小,你得让着他”、“就让我们先玩呗,谢谢哈。”
越是这样主动要求被“让着”,孩子就会更加自私,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有人撑腰。
父母打破了孩子之间的规则,混淆了内在秩序感,如此过多的介入,只会让孩子更难堪。
2、父母本身自私
如果一辆公交车上,一个老人带着孩子一边踉跄地向车厢里面走,一边嘟囔着:“现在的人真自私,看见带孩子的都不知道让座。”
身边耳濡目染的孩子会不会也会受到影响,觉得自己得到座位是应该的?等到有人起身,老人又说:“不说话就不起身,孩子,咱以后可别这么自私。”
看起来是在教育孩子不自私,但实际上孩子接受到的是,别人给自己让座是应该的。
本来现在的孩子在家中就受到格外的优待,如果家长还做坏榜样,他以后就可能长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3、不给孩子分享的机会
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都是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真的是无微不至,但这也有一定的弊端。孩子只会享受别人对他的好,却不会主动照顾别人。
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一书中写道:一个爸爸和孩子吃烤地瓜,孩子认真地剥皮,爸爸觉得地瓜有些烫手,还嫌弃孩子剥得慢,就一把拿过帮着剥,怎奈孩子哇哇大哭,他一头雾水。
帮孩子解决困难难道还有错?而孩子正处在手部发展阶段,不让他剥皮就是一种争夺,打破了热爱探索和分享的成长规律。
分享需要孩子从心理到行为演练上,拥有一定的体验,否则他怎么会主动产生这样的意识,可别怪孩子不会分享了。
面对孩子的“自私行为”,父母应该怎么做?
1、在某些事情上把孩子看作“大人”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面对困难或者某一件事需要做出选择时,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自己思考,留给他一定空间。
不想分享就不分享,愿意分享就主动分享,一切全凭心意,而不是父母认为的该分享时分享,该自私时自私。
教会孩子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再应对他人,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
“我可以玩一会吗?”“一会我再给你玩”,用准确简单的语言表达想法,这点很重要。
此外,平时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让他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哪些又是公共的。
2、不干涉孩子的“躲避”行为
很多孩子不喜欢争抢,总是主动退让,父母不要疑心重重,觉得自家孩子傻白甜,只要不受欺负就是难得的品质。
但一定要记得告诉孩子:“你如果真的喜欢,可以用正当的方式争取,爸爸妈妈会支持你的”。
3、让孩子自己接纳并承担后果
让出去就真的没有了,或者抢回来你可能会挨揍,这都是孩子之间最常见的矛盾。父母不要干涉,更不要因孩子之间的矛盾而激动。
孩子的情绪不会像大人一样隐藏,这也就意味着来得快去得快,只要事后孩子不会下意识地提起,这件事也就过去了。至于孩子感受到了什么,他自然会表现出来。
承担让出去和抢回来的后果,正是教会孩子自己总结“自私”的利弊,父母要做的就是客观评价,不夸大。
自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为,也是人们常见的性格特征,有时并不是错误,智慧的父母会教孩子什么场合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