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国大计,我们国家更是教育大国。人们普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要途径便是教育。而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黎民百姓,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高等学府便是清华北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去那里读书。至于清华北大学生的毕业去向,却令人惊讶。根据一份统计,超过81%的清华留学生都选择留在美国工作,也有一些人去了其他发达国家,为何会这样呢?原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道出原委:只因这一致命缺点!
究竟是什么缺点呢?那就是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些清华留学生虽然在国内时学习出类拔萃,但是,一旦去了国外,就容易不思进取,没有创新精神,逐渐适应了国外那种安逸的生活,所以,也就在国外定居了。
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其中也有不少留学生在国外学成之后回来报效祖国的,比如施一公。施一公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哈工大的高材生,母亲从北京矿院毕业,因为从小便受到父母亲的熏陶,所以,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1984年,施一公取得了全国数学竞赛的一等奖,因此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技术系。
施一公在大学里仍然抱着一颗永不知足的心继续努力学习,后来去美国留学。因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普林斯顿大学授予终身讲席教授的待遇,这是很多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但是,施一公却婉拒了这么好的工作和待遇,毅然决然的回到了母校清华大学任教。
所以,虽然很多清华留学生留在了国外,但是不能以偏概全。其中也有一些学生在国外积蓄了足够的能量之后,等着回国报效国家。这让我想起了经常引起人们热议的杨振宁先生。
一直以来,人们似乎都对杨振宁有偏见,一是因为他加入了美国国籍,二是因为他娶了比自己小几十岁的翁帆。人们对他不满的时候,能否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评价他呢?他在科学界深有造诣,在国外也经常宣传中国,让国外的人们改变了对中国的保守看法,重新开始认识中国,所以,他的贡献是相当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