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生被妈妈扇耳光后跳楼身亡!我们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初三男生被家长扇耳光跳楼身亡#的悲剧已经发酵几天了,这几天常爸心里也是极度压抑。

先来回顾一下事件的原委:

上周四下午,武汉一名14岁的初三学生和另外两名同学在教室玩扑克,班主任请家长到校配合管教。

在五楼的走廊上,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母亲先是连着扇了孩子两记耳光。

而后又对着已经比自己高出一头的孩子,做出了“掐脖子”的动作,直到一位老师出面劝说才作罢。但妈妈还在气头上,在狠狠地戳了孩子的脑袋、数落了一番之后,才在劝和老师的带领下离开。

该生独自在原地站了很久,一动不动,将近3分钟。可能周围的同学谁都没想到,这是他生命最后的3分钟。

然后,他突然从5楼纵身跃下,

当晚9时,被宣告不治身亡。

悲剧发生后,舆论和以往的青少年自杀悲剧事件一样,要么指责“这代孩子”打不得骂不得,心理脆弱得很;要么批评这位母亲偏激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以死报复”,拿自己的命,作为母亲打骂的代价。

这些说法不无道理,只是这位母亲现在已然承受着巨大的剜心之痛,除了丧子的悲痛外,她一定还备受懊悔和自责的煎熬。指责任何一方,对于这位母亲来说都是二次伤害,同样为人父母,常爸实在不忍再对事件本身和当事人,做过多的评价。

但是面对如此极端却在今天看来,越来越不是偶然的悲剧中,常爸还是希望我们都能从中获得一些警示和启发:

当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告状”之后,家长应该在孩子和老师之间,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是放大镜,还是缓冲器?

放大镜:放大的只有自己的负面情绪

不少家长被叫到学校的第一反应,就是“恼”和“羞”。

“恼”孩子不听话、不省心、不争气;

“羞”孩子在学校给自己丢了脸,老师在批评完孩子之后,有时还会顺带着“批评”自己。

这时候不少家长“恼羞成怒”,急于要和老师站在“同一阵营”,而和自己的孩子“划清界限”。生气,或者“做出很生气的样子”,当着其他人的面,摆出一副“家教严格”、“绝不姑息”的架势,以牺牲孩子的面子为代价,也要表现出自己“认同老师”、“教子有方”:

“你怎么这么不让我省心呢?我脸都让你丢尽了!”

“老师,你教训得是,这孩子在家就不老实,我在家就说他呢,他就是屡教不改。”

常爸到现在都记得,初中的时候去班主任办公室拿作业,正好碰到班里的一位同学被找家长,那家长说了一句话,常爸到现在想想都能惊掉下巴:

“老师,你就随便打随便骂,他就是欠收拾,打坏了算我的。”

孩子已经被老师训斥了一通,还要在父母面前遭受“二次打压”。颜面尽失,几乎是被推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爸妈给事情“添油加醋”、“不断放大”,这让孩子如何有相信,这些大人是在真心帮着他共同面对成长的问题,而不是落井下石,看他笑话,专门来惩罚他的?

而小学的时候,常爸身边更是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都记忆深刻的事儿。

这已经是快30年前的事了,当时班里有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有次老师告完状,他妈妈直接在我们上着课的时候就冲进了教室,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冲孩子怒吼:“把裤子脱下来!”(意思是我要打你的屁股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妈妈当时狰狞的表情,彪悍的动作,那句恶狠狠的“把裤子脱了!”我作为旁观者都记忆犹新,不知又会给当事人,留下多严重的心理创伤。

父母气急败坏、只顾宣泄情绪、表明作为家长的“威严”和“立场”,在叠加和放大了老师的批评以及负面情绪之后,教育成了“批斗大会”,孩子的面子、自尊心,都“弃之不顾”,孩子好像成了“肇事者”、成了“麻烦制造机”、成了“罪人”。

可是我们都忘了,孩子犯错的时候,才是最需要你的时候啊。他需要你帮助他解决问题、需要你帮助他成长,需要你在他惴惴不安、诚惶诚恐时,获得“你还爱他”、“你会帮他”的确认。

缓冲器:我们需要先自我消化

我想起了作家刘燕敏的一个故事,我想这个故事,最能诠释我对缓冲器的定义和理解。故事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一位妈妈去幼儿园开家长会,老师告诉她:“你的孩子有多动症,你最好带去医院看一看”。

而回家后,妈妈是这样和孩子说的:“老师表扬你了,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到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宝宝有进步了,你很棒。”

这位妈妈在孩子小学时的家长会上,老师给她这样反馈:“你的孩子排名倒数,我们怀疑他有智力障碍。”

而她这样和孩子反馈:“老师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是你需要再加把劲、努努力、细心些,你一定会做得很好。”

孩子原本沮丧的脸,舒展开来,原本暗淡的眼神,也有了光。

再后来,这个孩子如愿上了重点大学。一个被老师放弃的天生“愚钝”的孩子,靠着妈妈不断的正向反馈和鼓励、以及循循善诱,最终走进了名校的大门。

其实这用到了一个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的概念。可以把这个概念理解为:

一旦你说了一句话,因为人类本质的自恋需求,会把事情往这句话预言的方向推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外在命运,和我们对于自己的内在想象,是一种镜像的关系。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我们需要做这面正向的、能给孩子积极自我确认的镜子,而不是把孩子推向一个负面的“差生”或是“坏孩子”的标签。

所以当我们从老师那里获得了关于孩子的负面评价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先消化:

因为孩子犯了错,我很生气也很羞愧,但这样的情绪,我不应该反扑给孩子,这只会增加他的恐慌,疏远我们的距离;我的孩子是不是真如老师说的这样,如果是,那我要怎么帮助解决孩子这个问题?

我们自己消化完事情,给自己一个这样的缓冲之后,再去帮孩子解决问题,哪怕是适当的惩戒、严厉的警告,都好过不分青红皂白、不容分说的当众贬损和辱骂。

还是那句话,孩子犯错的时候,是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也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七不责,一定要背牢

最后,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拿出让孩子背唐诗那股热情,背下古人说的“七不责”:

一、对众不责

在大庭广众不要责骂孩子,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次扇耳光跳楼事件,就是因为妈妈不懂的“对众不责”的道理)

二、愧悔不责

孩子已经知错了,很懊悔很沮丧的时候,请不要再补一刀

三、暮夜不责

睡觉前责备孩子,孩子带着沮丧的心情上床,或夜不能寐或噩梦连连

四、饮食不责

总在吃饭的时候责备孩子,低落的情绪容易引起消化问题

五、欢庆不责

在孩子很高兴的时候,忽然泼盆冷水,实在太讨人嫌了

六、悲忧不责

孩子难过的时候,不要雪上加霜

七、疾病不责

生病时需要关爱,不要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责骂他

悲剧,让我们所有人都倍感痛心,而痛心之后,也希望我们能从中获得一些警示。成长永远是问题叠着问题,教育孩子、解决问题的前提,永远是他能获得“你爱他”的安全感。

请一定做老师和孩子之间的缓冲器,不要做问题的放大镜!请一定记住七不责,别再让悲剧重演!

标签: 孩子 常爸 家长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