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饭饭妈
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经常都会认真观察孩子每个动作和每阶段的不同变化。
有些家长可能会发现自家宝宝在睡觉的时候,老喜欢抓这一下,动那一下,似乎只有动来动去才能睡着。
宝妈们都很好奇,宝宝这么爱动,是不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缺某种营养呢?
其实宝宝喜欢睡前动家人的某个部位,比如揪耳朵,或者摸手臂,等都是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皮肤“饥饿感”。
当当:我儿子从小睡觉要把手塞进我嘴里,是五个指头一起,像个电钻一样往我嘴里钻,恨不得小臂都放进去。
小的时候还好,毕竟手小,后来疯狂长个(比同龄人至少大一号),手像个大猪蹄子,可怜我那小小的嘴巴。
关键他半夜迷糊醒的时候,就要找我的嘴,多少次我都快吐了,好在三四岁的时候不知不觉慢慢改了,不然我都要疯了。
满满的同情啊,其实这样的孩子生活中也有很多。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皮肤饥饿”?
宝宝在胎儿时期的生长发育都在女性子宫内,羊水的温度和环境,对宝宝来说是安全,而且熟悉的。
但在宝宝出生后,无论肺还是身体其他器官,都要快速进行运转以适应外界需要。
离开了妈妈的子宫,宝宝接触到外界后会感到不适和没有安全感。
于是宝宝就会希望能得到妈妈的关心和爱护,通过被抚摸,或者主动抚摸让自己逐渐安静下来。
这种情况通常在婴幼儿时期出现最多,大多是因为孩子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
或者父母即使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但是,少了身体上的接触,也会导致孩子出现“皮肤饥饿”的情况。
却少
只有家长经常给孩子拥抱,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后,才能满足孩子的皮肤需求。
当孩子皮肤饥饿感消失慢慢减少后,才会减少对抚触的渴望。
宝宝“皮肤饥饿”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身心需求
皮肤在身体中所占面积很大,而且和其他器官一样需要呵护。皮肤在出现饥饿感以后,会非常渴望能得到抚触。
如果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抚摸和爱护时,孩子会主动去通过肢体肌肤以减轻肌肤的饥饿感。
父母对孩子做出的抚触动作,可以促使孩子脑部分泌一种肽类激素。这种激素可以抚慰孩子的身心,让孩子心情和身体慢慢放松下来。
因为宝宝在妈妈腹中时,是非常安全的,出生后到达妈妈身边,开始母乳喂养的时候,对于外界的陌生感也会降低很多。
但是随着宝宝开始断奶,这种焦虑感就开始重新在宝宝身上出现。
因为妈妈突然停止和宝宝的肌肤接触,会让宝宝没有安全感,导致宝宝开始忍不住想通过抓妈妈皮肤,等动作来稳定情绪。
★渴求关注
部分父母可能在日常对宝宝的关心不足,或者没有让宝宝参与到家庭中,宝宝就会感觉被忽视,没有受到父母的尊重和关注,于是宝宝就会通过一些小动作来向父母寻求安慰。
家长该如何减弱宝宝的“皮肤饥饿”感?
1)父母对孩子进行皮肤接触
父母满足孩子皮肤饥饿感的最直接方式就是通过和孩子拥抱,或者抚摸孩子的手部等身体部位,和皮肤让孩子皮肤饥饿感减弱。
通过皮肤接触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同时让孩子情绪更加平稳,睡眠质量也会更好。
而且孩子在睡觉前感受到抚触后,能使脑部分泌生长素的量更多,可以有效促进宝宝的生长发育。
2)直视孩子的抚触需要
孩子之所以会动父母身上的某个部位再睡觉,其实是在表达内心对爱的需求。
家长不应该忽视宝宝的这些表现,认为这些是坏毛病或者是怪癖,而要正确面对宝宝的这种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被呵护。
部分孩子可能会喜欢抚摸妈妈的胸部,这时妈妈们不要直接用粗暴的方式拒绝,或者阻止这种行为。
而要引导孩子通过拥抱,或者抚摸后背的方式获得安全感。妈妈们和孩子的交流非常重要,因为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很大影响。
如果孩子持续触碰妈妈的隐秘部位的话,妈妈们可以跟孩子讨论,并且告诉孩子这些部位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和隐秘性。
让孩子知道别人的这个部位是不能随便碰的,而且自己的这个部位也不能让别人碰。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理解妈妈为什么拒绝自己,也才会更容易接受。
3)和孩子玩游戏
家长可以通过玩一些可以有身体接触的游戏,让宝宝的皮肤饥饿感慢慢变弱。比如可以和孩子玩手拉手的游戏,或者手指游戏等。
这些游戏不仅能锻炼宝宝的手指灵活度、开发大脑,也能在和宝宝接触的过程中满足他们对于肌肤接触的需求。
而且也能通过带孩子多接触外界,让孩子意识到对于外界的真正感受,不会因为抚触不够,而缺乏安全感,孩子也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取心灵的安静和爱。
4)为孩子准备一些可以抚触的物品
宝宝在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就会想抚触或者被抚触。因此家长可以为宝宝选取一些有温度,或者摸起来比较舒服的玩具,让宝宝拥抱或者抚触。
这些物品可以代替宝宝对母亲肌肤接触的需求,将对需要肌肤接触的感受转移到物品上。
通过物品转移宝宝的皮肤饥饿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而且对宝宝的成长非常有益。
它可以代替妈妈给宝宝带来温暖,让宝宝感受到被满足的幸福和快乐。
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这些奇奇怪怪小习惯自己无法满足时,可以为宝宝挑选合适的物品让他们抚摸。
饭饭妈碎碎念
宝宝睡觉前出现一些“怪习惯”或者“怪动作”的话,家长千万不要不思考就直接拒绝或者粗暴制止宝宝的行为。
因为宝宝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跟家长表达需求,由于很多宝宝语言系统还未发育完善,会下意识地做一些动作。
家长应该紧抓宝宝的这些变化,了解宝宝的真实需求和内心感受。
而且家长要温柔地对待宝宝,宝宝才能更有安全感,也才能温柔对待家人和他人。
面对宝宝的这些“怪毛病”,作为父母可以用温暖来帮宝宝慢慢缓解内心的焦虑和渴求,逐渐让孩子变成更有安全感的人。
这样即使在成年以后,孩子也会更加积极乐观,可以更自信地去面对生活。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