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一度成为热搜。原来是《学前教育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了,明确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对此,很多学龄前孩子家长表示积极支持,十分赞同。也有部分家长心存焦虑:一是担心幼儿园不教授知识,孩子上了小学会跟不上学习节奏;二是很多孩子都在报外面的学前班或在机构上辅导班,幼儿园不教、自己也不报班,担心让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
现实生活中,学龄前孩子在知识存储方面的差距很大。有的孩子已经会识字读书了,有的孩子已经会英文听说了,有的孩子却大字不识。这种差距,等上了小学会不会越拉越大?一年级开始就拥有好成绩,会不会让孩子更有自信?是不是只有抢跑的孩子会赢在最后,而按部就班的就会落后?
调查分析
未提前学习
多数孩子也能跟上小学进度
特邀观察员:谢娟(中国儿童中心副研究员)
关于要不要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这个问题,尽管教育界早有明确的论断和规定,然而“超前学”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事实上,根据很多小学老师的经验,没有提前接触小学知识的孩子,入学后经过自身的努力,都能跟上小学的进度。首先,目前小学一年级都是严格按照零起点标准上课,拼音、汉字、数学、英语等都是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内容开始教授。孩子只要认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一般都能跟得上教学进度;其次,决定学习成绩的因素绝不是提前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习习惯。
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和数学的内容不多,也比较浅显,而这个过程正好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预习、复习、上课认真听讲……都属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这些习惯,能使孩子在后续的学习中保持优势。
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的孩子,尽管在起初的小学学习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只是暂时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抢跑”的负面作用:一是孩子入学后,势必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久而久之养成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二是孩子认为这些内容都已经掌握了,认为小学的学习浪费时间,小学的知识缺乏新鲜感,反而不利于他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学习;三是一些幼儿园和培训机构的教师未经专业训练,在拼音写法、汉字笔划、握笔姿势、数学算法等方面教授不规范。孩子若在这些方面已经形成习惯,上小学后纠正起来势必非常困难。
虽然让孩子过早接触小学知识是不可取的,但在孩子入学前有意识地培养其学习习惯、养成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其快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促进未来学业发展很有必要。
学龄前幼儿主要通过游戏学习
特邀观察员:段鑫星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看,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更有很强的个体差异,而且年龄越小,心理差异显示得越为明显。比如中班的儿童比小班的孩子有更强的自控力等。而从生命发展的历程看,学龄前儿童的发展任务主要是语言、动作能力的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而绝对不是知识的学习。“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教育内容”既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也贴切教育规律。
对于学龄前儿童,身体发育直接影响着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学习认识自己的身体并且掌控自己的身体,比如排便;认识自己的性别等。儿童认识自己,通过与抚养者的良好互动,获得安全依恋。到幼儿园,接纳分离,开始社会化学习,学习与同龄人的相处技能、管理情绪,认识自然,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步。比学习更重要的是与同伴相处,学习分享,处理冲突,化解情绪,这些都是一生中重要的社会技能。换句话讲:这个时期是人格形成、性格培养的重要阶段,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毕生发展的视角看,知识的学习要符合年龄阶段,因此多数主流心理学及教育学专家并不主张早教与超常教育,学龄前的主要是通过游戏学习,而小学教育才是知识教育的发端。但由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推动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等多力叠加,造成家长的教育焦虑,知识学习似乎成为化解教育焦虑的解药。
儿童的养育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系统绝非简单的知识学习,由于儿童的大脑还在发育中,过早过度的智力开发会影响其未来的学习潜力发挥,还会导致儿童对知识似是而非的理解。
若一味抢跑
或是家长认知偏差
特邀观察员:李艳莹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级教师)
当幼儿家长把持不住自己,把孩子送到课外辅导班去“抢跑”时,其实不仅仅剥夺了孩子本应快乐的童年,更是把孩子推向脆弱身心、不堪一击的深渊。无数血淋淋的例子的印证,很多“高分”孩子会在“不能输”的脆弱心理面前倒下,抢跑的孩子可能输得更惨烈!
家长们应该认清,身心健康是孩子成功人生的基石。在整个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教会孩子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会自我保护,会与他人相处,具有“爱”的能力……往往比智育更重要!
对幼儿而言,游戏的主导地位不可撼动。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应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担心孩子因为玩而影响学习的家长应该知道,幼儿的游戏水平与其发展水平是同步的。“玩”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平衡关系,正是因为有了“玩”的动力,才能促使幼儿更积极主动地“学”。
纠正认知偏差、停止焦虑———真正需要拯救的是幼儿家长!逼孩子抢跑的家长存在认知的偏差,执迷于“高分是人才的唯一标准”。实际上他们多数在社会竞争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处于一种挥之不去的深度焦虑状态。纠正认知偏差、停止焦虑———真正需要拯救的是幼儿家长!
支招
“去小学化”不能一刀切
有后劲儿才是根本
特邀观察员:崔建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
特级教师)
作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工作几十年的老师,我觉得让孩子有后劲儿地成长才是根本。注重幼儿在各项活动中习惯、思维方式方法及品质的渗透与培养是关键,唯有如此,孩子们在未来的路上才会更有后劲儿。这才是一辈子的财富。
抢跑的孩子会赢吗?
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如果家长或老师能够恰当地激发出孩子的学习兴趣,并且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指导方法,是可以让孩子在同龄伙伴中出类拔萃,并一直遥遥领先,以至功成名就,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
而由于对学习葆有浓厚的兴趣,孩子不觉得累,甚至把学习和探究当成一种享受,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能做到的也不乏其人。
然而我想说,大多数孩子(包括其背后的大多数家长)似乎不具备抢跑的条件,却经常演绎着揠苗助长的故事……结果可想而知:孩子顶着如山的压力,被动接受学习,即便暂时领先,但因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压力不能转化为动为,最终甚至跟不上同伴前进的步伐。
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提倡“去小学化”,但也不能形式主义地一刀切,只要涉及小学的知识内容就不许教给孩子。恰恰相反,我认为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老师可以遵循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采取游戏、主题活动等方式引导孩子感知数字、认识文字,接触诵读,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取胜,而以获得学习体验为目的,家园共育,做好幼小衔接。当孩子们入学时,既有了一些知识储备,又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之后的学习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抢跑得当可能会赢,抢跑不当不仅犯规(违背儿童发展规律),还可能给孩子和家长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家长应该仔细斟酌,权衡利弊,选择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的起跑时间,一样能赢得辉煌灿烂的终点冲线!
文:王小艾
编辑:现教姐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