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05后少年刷屏了
他叫盛晓涵,是上海市一名高一学生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他遇到一名失去意识的老人
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的五六分钟里
他经过快速判断
用心肺复苏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不能看着生命在我手里消逝”
当天,63岁的王老伯参加完同学聚会
刚出饭店大门就倒在了路上
当老同学们都手足无措时
路过的盛晓涵挤入人群
10月初,盛晓涵刚在学校进行了
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和考核
但当第一次要“真刀真枪”上手时
他也没有把握
然而情况紧急
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
“不能看着生命在我手里消逝”
盛晓涵赶紧让老人平卧
解开老人胸前纽扣,开始体外按压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救援
他赶紧教会一旁的周老伯
“鼻式人工呼吸”,协助救人
经过五六分钟的连续按压
盛晓涵发现,王老伯有了自主呼吸
他不敢停手,直至120赶到
老人被送到就近的医院救治
经医院诊断,老人由于
心脏三根主要血管堵塞导致大面积心梗
如果没有采取急救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鼓励更多的人
会帮助、能帮助、敢帮助”
当天,盛晓涵没有留下姓名便离开了
王老伯和老同学们凭着
他校服上的“格致”二字推断
可能是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学生
于是拿着照片到学校询问
老师一眼认出照片上的小伙是
格致中学高一(7)班的盛晓涵
老人为这个勇敢而智慧的
15岁少年送上锦旗
亲口道一声感谢
盛晓涵说
这要感谢学校设有急救课程
他还表示自己最崇拜的是雷锋
“雷锋说过,如果傻子能够帮到别人
那我宁愿做个傻子
而我现在也是能够帮到别人的傻子了
我觉得很开心”
盛晓涵希望自己的行为
能够鼓励更多的人去实施急救
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
会帮助、能帮助、敢帮助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
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
关键时刻,能够救人一命
今年,教育部就联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
其中就提到,学校红十字工作要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形式,传播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要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吸引更多青少年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引导、支持红十字志愿服务队伍策划和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项目。要将中华民族孝慈仁爱传统与国际红十字运动原则相结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播红十字精神相结合,传播人道理念。要积极组织青少年参加国际国内红十字青少年交流活动,增进青少年友谊与合作。要加大投入建设博爱校医室,建好用好红十字救护站、红十字文化传播基地、人道主义教育基地、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等阵地。
咱们之前也发布了关于急救知识的知识
相信不少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
学习到了很多急救知识
那么学习急救知识到底有多重要
家长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急救能力呢?
我们采访到了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语文教师、山东省红十字会救护师、济南蓝天救援队队员邵雪娟,一起来看看她的观点。
1
培养孩子急救能力意义重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需要应对的意外伤害越来越多。我国每年有54万人死于心脏类猝死,不到一分钟就有一人。但客观现实是,我国大多数民众不懂得心理健康和急救常识,面对突发事件,最多只会拨打急救电话,根本不懂急救。
今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急救知识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培养急救意识和能力,对于全社会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从青少年抓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如果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贯彻实施,就能够快速有效提升青少年健康素养,也将逐步提升全体公民健康素养,实现把健康急救理念和技能根植于民众心中的效果。
2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急救能力?
1、家长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应急意识。认识到急救能力是人类生存基本技能,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获得急救能力就是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增加一份保险,危急时刻就能挽救生命和减少伤残。
家长提升了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带动孩子学习。这就跟想让孩子多读书,家长自己也得放下手机,成为读书人一样。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2、具体方法可以是:与孩子一同上网课、“小手拉大手”的家校共建、社区共建等。请学校、社区聘请专业讲师授课,有能力的家长也可以进校园和社区开设讲座或请专家授课。在政策扶持下,未来急救普及应该会更多。12月18日,济南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对明年三月实施的《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进行了政策解读。其中就规定:专业人士要向民众组织开展基本急救技能培训。
3、家长引导孩子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希望也能进一步引领孩子和家人,一同成为急救的宣传者和推广者。可以先从影响家人做起,“一人带一家”。比如一个3岁孩子的家长学习急救技能后,可以先教会老人,那他上班后,老人和孩子的安全就更有保障了;“一人带一家”后,再“小家带大家”,进一步影响所在单位、孩子班级,影响左邻右舍甚至整个社区,提高全家生活小环境的安全系数。只要全社会有了提升急救能力的共识,无论急救教育还是公共急救设施的配置,都会更快在全社会推广。
4、家长还可以培养孩子“敢于施救”的品德。我国法律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明年三月实施的《济南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也有了相同的规定。将来,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人需要帮助,大家都会施救,并且敢于施救,没有各种顾虑,最终全社会接近“人人能救,人人敢救”“我救人人,人人救我”的理想。这样,我们国家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平安幸福,就更有可能实现。因此,从孩子抓起,在全社会实施有效的急救教育,是提升全体国民的健康素养和道德素养的重要内容,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对于这件事您有哪些想说的?
家长又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急救能力?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更多家庭教育问题
欢迎访问养教有方小程序
作者:任威明
本文编辑:王琳
责任编辑:刘龙 林美妮
来源:山东教育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