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今年高考的情况来看,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了新高考模式!
但是面对新高考政策,许多学生和家长们一头雾水。
新高考规则是什么?
比过去更容易,还是更难了?
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在新高考中,「选科」无疑是最大的改革焦点,从文理分科变成“3+3”或者“3+1+2”模式,彻底告别传统文理时代!
新高考政策,你了解多少?
“新高考”这一名词,其实家长们并不陌生。早在2014年,3+3新高考政策就在上海、浙江(7选3)开始启动,而后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也加入其中。对于孩子来说,新高考模式下的他们可以通过分析兴趣、各科成绩、性格特点、思维模式等,判断出自己在哪些学科上有优势、有潜力,从而更了解自己,也更易于做出对于未来的规划和选择。
2018年,“3+1+2”模式走入大家的视野,湖南、湖北、广东、重庆、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八地加入“3+1+2”新高考,而这八地的应届高三同学,在2021年也将参加改革后的首次新高考。
对于还不太了解“3+1+2”的同学和家长们,我们先来简单科普一下:
“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是必考科目。
“1”为首选科目,学生必须要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科。
“2”为再选科目,学生可以在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个科目中再选择两个。
新高考模式的更加自由多样化,也让“3+1+2”模式的组合方式变成了12种。这样组合的好处在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参加高考。
例如,某同学对政治学科没有兴趣,但是很喜欢历史和地理。在旧的模式下,选择文科的他就必须参加政治科目的高考。但在新的3+1+2模式下,他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历史+地理+生物”或“历史+地理+化学”。
等级赋分,你完全懂了吗?
而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出台,我们也就不得不提一个非常眼生的词——等级赋分。
等级赋分的基本思路:将每门选考科目的同一类型考生成绩按照分数高低依次排序。排序中,根据比例划分不同等级,按照公式赋予不同等级分。
不同省市的等级赋分制度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以北京市3+3新高考模式的赋分制度举例(在所有赋分制度中,北京的制度较容易被理解)。
如果这张图大家没看明白的话,我们下面来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
北京的A同学物理考了84分,全市排名为19.78%,根据等级赋分表重新赋分后,定为等级B1级,最终成绩变成85分;然而该学生在历史学科考87分,但在全市排名5.17%,根据等级赋分表重新赋分后,定为A3级,最终成绩变成了94分。
经过等级赋分后,考生卷面成绩转换成该科目内排名从而计入高考分数,这样的等级赋分制避免了分分计较,而是更应关注自己单科的排名。
而3+1+2新高考下的等级赋分制度又有所不同,只有“2”(化学、生物、地理、政治)有赋分,其他学科仍是卷面裸分。我们以广东省的文件为例,再来看看是如何换算的:
相比北京的赋分模式,广东省的等级分换算公式要更复杂一些,可能大家看的不是很懂。
但归根结底,一个很重要的中心点就是,无论是在哪种赋分制度下,原本考的分数高低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而在该科目中的占比才是关键。
旧模式下,学生单纯从分数高低来判断自己对于某一学科的擅长程度,但是由于试卷难度不同,很难在全科之中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也就很难得知自己究竟擅长哪一科。
信息学奥赛 考入名校的另一种途径
今年年初,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2020年起实施“强基计划”。
随后,清华、北大、南开、天大等高校陆续公布了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作为替代自主招生的新招生方案。
这其中就有一条对申报“强基计划”学生的条件规定:
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破格入围条件为高中阶段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或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
就是说,“信息学”奥赛,这是考生考入名校的另一条道路。
如果我们把2020年清华大学姚班智班76名学霸名单再看一遍:
进入姚班、智班的这76个学霸,基本上都是数学、物理、信息学的国家集训队队员,其中信奥赛选手就占了25位之多!
以前我们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还要加上信息学了,现在编程学得好的孩子也是各大高校争抢的“香饽饽”。
——————————分割线——————————
在新高考政策推出的“3+1+2”模式下,虽然多种的选科组合可以充分做到兴趣与学习相结合,但对于做好未来发展的精准规划,还是要谨慎再三。
所以这个时候,还是建议大家留一手,不妨考虑一下走通过“信息学奥赛”参加“强基计划”这样另外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