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进的宝爸宝妈,对于宝宝的发育成长可谓是时刻“提心吊胆”,生怕错过什么一切有关宝宝发育成长的事宜。但往往有些“漏洞”防不胜防。
就比如,不知不觉中却发现宝宝有对眼行为,各种焦虑不安。
实际上有些对眼行为属于生理结构造成一个假性现象。
这么说吧,宝宝出生后的两三年之内,整个的鼻梁比较低,所以两只眼睛的内眼角相距比较大。我们会观察到似乎有对眼的现象。也就俗称的“斗鸡眼”。
主要还是因为亚洲的宝宝,小时候往往鼻梁比较宽扁,还有不少宝宝内眼角有赘皮,也就是内眼角处的皮肤皱褶把眼角遮住了,使黑眼球看起来好像贴着鼻梁,很像“对眼”。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宝宝都是假性对眼问题,我们要观察的,除了是否有一个简单的对眼的问题之外,而是要观察两只眼睛,在看同一事物的时候,是不是运动是一致的。
两只眼睛不能同时的运动,有一个时间差的话,这就说明宝宝两只眼睛运动不一致。
两只眼睛不聚焦在一个物体上,而是分散的,说明宝宝两只眼睛的运动的协调性有问题。
以上两点皆是反应宝宝的视功能正常与否,如果有问题需及早就医。
这里再提一下视功能方面的知识。
视功能主要包含三点内容:
1.眼球的运动功能(集合能力)
2.眼睛的调节能力(单眼是否能看清物体)
3.双眼的协调能力(即双眼的运动、调节是否匹配)
01
引起对眼的根源在哪?
1.发育不完善:
宝宝,尤其是婴幼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
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这种功能建立与视觉功能一样是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渐地发育和成熟起来的。
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续到5岁以后, 立体视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
所以说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宝宝斜视的高发期。
2.先天异常:
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
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
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3.眼球发育特点使宝宝易患斜视:
由于宝宝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宝宝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
这样的宝宝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
4.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
如果集合过强或外展不足或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内斜;相反外展过强,集合不足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外斜。
大多数对眼只能手术,其他治疗方式效果甚微,而且只有小部分对眼,才会考虑用其他保守方式治疗。市面上那些按摩之类的治疗手段几乎是没有任何效果。
02
该如何提前预防
1.经常变换宝宝的睡眠体位,避免宝宝长时间侧向一边睡眠。也就是经常改变宝宝的光线投射方向。
具体的可以这样做,一天睡一边,然后可以在宝宝睡觉的床上挂些宝宝喜欢的配饰之类的吸引宝宝,如此一来就可很好的避免宝宝眼球长时间侧向一边。
2.多角度挂玩具:一般建议不要把玩具,特别是彩色的玩具挂离宝宝太近的地方,同时一定要注意多个角度的挂。
如果发现宝宝对某一种玩具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的话,就要特别注意调换这一个玩具的位置。玩具离床的距离最好不要小于1米。
3.注意不要过近的与宝宝对视,尤其是对宝宝讲话时不要离得过近,至少要离30厘米以上,以避免宝宝两眼聚中。
最后,提醒各位宝妈,定期去专业的眼科医院或者儿保科对宝宝视力做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当然,前期的必要预防措施仍需做到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