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没有可能,大多数的教育培训公司都错了?
”
来源 | 信口说(ID:xinkoushuo)
作者 | 信口说
在谈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两数据,这两个数据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
01
未来十年将有1亿大学生毕业
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高校毕业生将首次突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2022年毕业生将超过1000万人。我国14亿多人口中目前有1.7亿名大学生,再有10年左右的时间,随着1亿多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我国14亿多总人口中就会有3亿多名大学生。
14亿人口,3亿大学生,看起来大学生的占比在总人口中并不高,但是在具体的就业环境中,是不应该将20岁以下未就业和65岁以上退休人员都算在内的。
根据国务院《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到2030年我国总人口14.5亿,老年人口(60岁以上)占比25%,即3.6亿,0-15岁的人口约2.5亿。去掉这两个年龄段,简单计算,20-65岁就业人口约8.4亿,3亿大学生的占比将高达35%。
如果再考虑20-40岁年龄段的就业人口,这一比例会更高。如果是在一二线城市,大学生的占比会进一步提高,具体环境中超过50%妥妥的。这才是真实的大学生就业情况。
每年1000万,持续十年1亿的大学毕业生,是什么概念?比利时、葡萄牙整个国家的人口只有1000万。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说:
如何配置这些人才资源,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将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换句话说,想想就可怕。
大学生就业,将成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02
在北京和深圳考入清北的
概率是多少?
先看北京
2019年,清北在北京合计招收748人,其中高考统招473人,综合评价招生190人,艺术体育招生48人,自主招生27人,保送生10人。2020年,清华扩招21人,北大扩招25人,合计总人数达到800人。
2020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49225人,录取800人,考上清北的概率是1.6%。
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1万,清北合计录取约7300人(不包括留学生),全国学生考上清北的概率是0.07%。
这么看来,生在北京能考入清北的概率确实比其他地方高多了,至少是全国平均概率的20多倍。
但是北京依然存在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情况。北京海淀的学校几乎承包了过半考入清北的学生,人大附、清华附的学生分别占了20%、15%。如果考生在教育相对薄弱的城区,比如石景山、大兴、门头沟、密云,即便考生在本区最好的学校,也基本上无望清北。
这个数据,对于清北的毕业生 ,同样残酷。
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9904人,清华大学毕业生有6965人,留京比例约在40%,差不多是7000人。假定清北全都内部结婚,这些人到了婚育年龄,一年可以生3500个清北二代。即使未来清北继续扩招到在北京招生1000人,只有清北二代参与竞争,也有超过70%的清北二代考不进清北。
这还没考虑国外名校回京的人数,和清北毕业生之外的北京庞大的家长群体。清华北大的父母为样本,大多数人必须接受孩子高考不如自己。
再看深圳
2020年,深圳高考生5.3万人,清华北大在深圳录取69人,录取率0.13%,只有北京的十分之一不到。
但在深圳,竞争最激烈的不是高考,而是中考。
深圳连续多年的高考大学录取率超过90%,但中考录取率低于50%。这意味着,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能够从初中顺利进入高中,考高中比考大学要难得多!
对于绝大多数人,耗尽18年的人生,不过成为了这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分母。
03
单一价值体系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边是中考、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演越烈。
一边是大学持续扩招,学历通胀,就业困难。
中国的年轻人上大学、读研、读博,拿了第一学位、拿第二学位,再去考各种各样的证书,然后进大厂,赚大钱。对于绝大多数人,这成为了唯一正确和通向成功的路。
内卷是因为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在这个目标的驱逐下,所有人前赴后继。
拿高分、考名校、进大厂,人生的选择被单一化,进入到了一个个死循环。我觉得这个才是教育的问题。什么是所谓的成功?什么是人生的目标?在阶级逐渐固化的今天,单一价值驱动的结果是,大家前仆后继的,当一茬又一茬的韭菜。教育中焦虑父母投资的冤枉钱,房价泡沫背后背负房贷的人,这不都是被割的韭菜么。
在单一的价值体系下,教育变成了一项恶性的军备竞赛,其投资性价比在迅速降低。在通往高考的路上,绝大多数人成为了牺牲品。青少年困于学习、高分、竞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开始变得普遍,自杀的低龄化趋势非常严重。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完全了无生趣啊。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即使千军万马闯过独木桥,进入大学的学生们,也面临更严重的人生问题。
知乎上关于大学生自杀的话题,频频出现。最近一个北交大学生跳楼事件,过万人关注,话题浏览量近800万次。这样一个有思想、有才气的年轻人,在遗言中平静的叙述,让人感慨万千:
生活无望,希望崩塌,对明天的期待已经毁灭殆尽,没有了信念和理想。
这个问题下的2700多个评论,也同样让人沉重:
同样处境的大多数我们叹息完该卷继续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这种毫无意义的空转和内耗,那么,不如现在就停下来,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我早就失去人生目标了,只是还没跳楼。
……
最近互联网中的热词:内卷、小镇做题家、阶层固化、消费贷……看似无关的事,却又隐隐关联。
全社会在催化焦虑,学生身处其中,终难幸免。面临这样普遍的问题,谁来呐喊和改变?
04
越来越多的人
需要开始接受自己是平庸的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教授刘瑜的一篇演讲被刷屏:
我的女儿正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她也是一名母亲,她在演讲中提到现在孩子普遍的焦虑、抑郁症、空心病等,还有育儿重担由女性承担的后果。她试图论证,在当今社会,如果一个人选择“放弃所谓的成功”,也未必是坏事,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最重要的人生功课。她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上不了清华,也会成为一个普通人。
很多人根本不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出发去选择专业、去找工作,而是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我孩子在清华附小上学,孩子家长都是学霸,清华满大街藤校毕业的老师,那又怎么样呢?一个班里还是只有一个第一啊。你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个?这不科学。
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开始接受自己是平庸的:
你不可能一直是班上考第一的那个人,
你不可能在千军万马中考上清华北大,
你不可能毕业就拿到年薪百万的工作,
……
但这又如何?真的,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我们更需要“失败学”:
考不了第一就安心做个中等生,
上不了清北也可以去学个技能,
学习不下去了大不了退学休息,
没有年薪百万也照样自食其力,
……
接受了这一点后,你发现,其实生活还是可以很精彩的。接受自己是平庸的,也是去接受,生活并不止一条道路,成功并不止一个标准。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这才是应该有的多元化价值体系。
05
有没有可能
大多数的教育培训公司都错了?
如今K12阶段的教育培训公司,几乎所有的主业都是课外培训,说白了就是帮助提分,风口上的在线教育公司也都是如此。
有很多人创业之初很有情怀,想改变教育,他们做游戏化、做教玩具、做智能测评、做辅助工具、做科学内容、做素质教育,但无一例外被现实教育:要想赚钱,还是得做培训。在个人情怀和公司生存发展中,最后多数都转向了K12课外培训。
这是刚需啊!
某在线教育机构的创始人曾坦言:
教育的关注点不应该仅是做题、练习,也要关注性格、也关注修养,我是完全同意的,但我只能这么说,我们不是一个那么了不起的公司,这个我非常坦白,作为在线教育公司,我们先要活下来,才能谈得上理想。估计在未来两三年内,都没有办法把关注点放到那部分。
对于K12培训行业,很多人坚信:
1)十几年内,中高考为主的选拔体系不会变,提分依然是黄金赛道。
2)东亚儒教文化的底层基因,望子成龙,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不变。
3)通过持续、高强度的练习理解知识,是提高考试成绩的重要途径。
4)无论体制内教育如何变化,内卷化竞争加剧,校外培训需求更盛。
从来如此,便对吗?
在线教育公司们动辄百亿人民币的融资,是一个时代的顶点,也可能成为一个行业的转折点。
大家都在疯狂烧钱、疯狂营销,都在关注转化率、续费率、获客成本,都在埋头打磨业务的细节,但未来改变的,可能是教育培训的大环境。这就像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所有人都在争着抢一个好座位,却没有注意去看列车行进的方向。
当多数人终于意识到,考名校不是唯一的选择,即使考上了名校也不等于成功,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开始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追求幸福,或许我们的教育会迎来一场彻底的改革。
我希望那一天,终不会远。
来源:
来源 | 信口说(ID:xinkoushuo)
作者 | 信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