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1977年7月,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对教育工作尤其重视。面对当时各地自编教材质量普遍不高的状况,他找来了教育部的负责人。
谈话中,邓小平表示,要组织专家队伍重新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并要求1978年秋季开学时能用上新教材。
教育部发出200多封紧急调令,从各地抽调有经验的专家、编辑参与编写工作,一件影响教育20年的大事,正在悄然发生……
第一次
教科书开始与世界接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除了“两弹一星”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几项世界前列科技成果,其他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怎么在短时间内获取适合中小学生的先进科学知识呢?
吴履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 编审(85岁):
编好教材首先就要研究,就像我们叶老讲的,捡到篮子里就是菜,那不行。你捡什么菜,放在什么地方,都要考虑的。
1977年,当参与教材编写的编辑们把希望获取国际最新教育信息的想法向中央汇报之后,邓小平很快做出了回复:“要引进外国教材,吸收外国教材中有益的东西。”
可是,引进国外教材是需要外汇的,钱从哪里来呢?
这时候邓小平想到了李先念。
图:邓小平、李先念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主管外贸工作。想要外汇,只能从他的手里挤一挤。
当邓小平向李先念提出想拨10万美元外汇时,李先念有些犯难,一旦批了,好几个在建的项目就得停下来。后来经过邓小平反复做工作,最终李先念才同意了这笔拨款。
这些印刷精美、版式各异的教科书,就是40多年前用中央特批的10万美元,在全世界各地采购而来的。
当大量研读这些国外教科书之后,数学组和生物组编辑们有了新发现:在中学教材中引入微积分和概率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已经是西方教育界的共识;在国外中学课堂,从“分子水平”阐述生命活动本质和生命活动规律也已蔚然成风。
于是, 1978年的中学数学大纲和教科书中,首次出现了“微积分”的身影;我国的高中生物教科书第一次跨入了分子水平;在地理高中教材中,第一次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来贯穿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
这些先进内容的引入,后来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这也是新中国教科书历史上第一次开始与世界接轨。
第五套统编全日制十年制教材,自1978年出版,到上个世纪末高中部分的教材彻底“退役”,前后使用长达近20年。
第一次中外合编
“李雷与韩梅梅”出现
1986年4月,我国的第一部《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了。此时,人教社的编辑们知道,他们又要忙起来了。
为了适用于全国不同学制地区的需求,这一次要分别编写两种系列化义务教育教材。如何使义务教育教材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教材编写研究人员接到任务之后,开始奔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深入3000多所学校,在30多万中小学生中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研究实验。
1993年,当正式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从油印正式进行铅印时,爱提问题的小猫、爱动脑筋的小象等拟人的小动物形象第一次出现在了小学数学教科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