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份中国教育学会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国校外培训机构22万所,小学16万所,培训机构教师800万名,小学教师570万名,有1.37亿名中小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占总数73%,每年培训费达8000亿。如今几年过去,这个数据恐怕有进一步变化,就拿补课费一项来说,只可能涨不会跌。
一位家长晒了一张给培训机构缴费的收据,高三一对一的课程,一次性缴纳费用36480元,平均一节课两小时费用超过600元,这并非个例,而是当地的市场价,补课的费用涨幅远超过了绝大多数人工资的涨幅,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教育部也指出:我们必须看到,部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强化应试教育,提前授课,超纲授课,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破坏了教育生态,增加了学生负担,增加了家长经济负担,社会意见很大。
但现实是课外辅导机构的教师已经超过了在编的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生对课外辅导机构有依赖性,仅课外辅导这一项就解决了800万人的就业问题,这也不难理解,部分家长和网友呼吁取缔课外辅导机构,让学生回归课堂的愿望难以实现。“校内培训,校外补”的现象无法扭转,所以有关部门一再提倡的减负,但对家长和学生来说,一直减不下来。
盲目跟风报班补课似乎是不少家长的通病,辅导班被认为为数不多的拯救孩子成绩的良药,但是我们也曾看到,一位家长花了20多万,结果孩子的物理成绩仍然只考了2分的事实,课外补课有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也有部分市场和机构的炒作制造的焦虑,至于补课的效果,与孩子的努力程度和接受能力有直接关联,很难进行判定是否有效。更多时候,是家长花了钱,买了自己的心安理得。
高昂的补课费用,已经成为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换一个角度来看,成绩优秀,不用补课的孩子,省下的钱比父母挣的钱还多得多。有时候甚至忍不住想,如果家庭中有一位家长不上班专职辅导孩子的学业,最后家庭的存款是不是会比两人同时上班,但把孩子送到辅导班的情况下更多;而且家长耐心辅导的效果有可能会比直接把孩子送到辅导机构更好。
如果家长没有这个自信,只能说现在是知识付费的时代,书中自有黄金屋成为现实,但是自己却把握不住。
但不得不提醒家长,确实应该冷静思考是否应该把孩子送到辅导班。最近我与几位同事一起整理一份总结报告,在此之前需要翻阅大量的文件材料,从中提炼问题观点和解决办法,我们几位都从材料中却抠细节,抠字眼,但写出来的报告始终缺点意思,看上去洋洋洒洒几千字,但是读之无味,找不到问题出在哪。
后来一位领导在我们写的初稿的基础上,结合上级文件,一条条提炼总结拔高,整篇报告立刻提升了若干档次。他修改后的报告不是套话,空话,而是结合文件精神提纲挈领,加上我们抠的细节,归纳到不同部分,瞬间就有血有肉,立刻就能抓住读者心。
这一过程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他回归到文件本身,从里面需寻找和挖掘关键信息。其实学习也一样,不少同学可能听了很多辅导班的课,学了不少方法,刷了很多题目,但是成绩始终难有明显提升,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忽视了课本的作用,注重具体题目的解法,但是对最基本、最核心的公式、知识掌握不牢,所以也就谈不上综合运用,做不到举一反三。
每年高考结束后,都可以看到媒体对状元的采访,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学霸们的学习方法有不少共性,比如重视重视课本,善于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善于利用错题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等,而且很多学霸都表示,自己从未上过辅导班。
对于绝大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方法,而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学习方法在自我学习的过程都能慢慢发现和总结,而且掌握的更牢固,运用更熟练。只不过现在很多家长都觉得等不起,所以宁愿花钱买捷径,但是否是最合理的方式,似乎很少有人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