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惨剧之后,可能会有更多人意识到,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仅看外在成绩是不够的。
12月24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吴谢宇弑母案。这个曾经引发巨大关注,也留下巨大困惑的案件,提供给了社会更多探讨和反思的素材。可是要解答吴谢宇为什么会走到残忍的这一步,注定很难有准确的答案。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个曾经的北大高材生在法庭上依旧展现了自己高智商的一面:引经据典、逻辑清楚,对多个小说、影视剧中的细节如数家珍,连续20分钟发言几乎不停顿。
如果不是因为残忍的弑母情节,这是一个所有父母都会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而这个惨剧之后,可能会有更多人意识到,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仅看外在成绩是不够的。
在案件曝光之后,很多人曾经讨论过,吴谢宇的极端性格,可能和母亲的性格和教育方式有关。如今吴谢宇的法庭供述,一定程度也印证着这种猜疑。
吴谢宇 资料图
吴谢宇自称他的变化,源自于父亲的病逝,“爸爸不在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之前也有媒体调查显示,在吴谢宇成长过程中,父亲对他影响至深,他们父子的交流也更多。
父亲离去之后,沉默寡言的母亲和他交流很少,“好多事不和我说,不让我操心”。这种亲情关系的淡薄落差,令他内心世界很孤独。在北京学习期间,他甚至尝试要自杀。在厌世心理之下,他决定杀死母亲,让她“解脱”,送她去那个世界和父亲团聚。
这番供述,是吴谢宇真实的心路历程,还是高智商的他为求轻判而做出的自我辩解,对旁观者来说很难辨别。一个极端行为的发生,要给出准确的归因,其实相当困难。
不过,公共探讨不是代替法院断案,尝试从个案悲剧中汲取教训,减少类似悲剧发生的可能,也是努力的方向。就此而言,反思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的问题,依然有许多意义。参加庭审的一名旁听人员也感慨,“家庭教育、心理教育太重要了”。
即便吴谢宇弑母还有更多隐秘复杂的心理动因,但他从一个“完美孩子”突然变身为残忍杀手,本身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为什么他从来没能和母亲进行过深入交流,为什么在他厌世痛苦的时期内,没有向亲友、老师发出求救?是他从来没有发出信号,还是曾有过尝试但被忽视了?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曾在一次讲座中说,绝大多数犯罪与学历无关,都是来源于家庭,来源于教养。因为对家庭教育的关注,近些年她甚至被很多网友当做育儿专家,而忽视了她的本行是犯罪心理研究。
作为接触过上千例罪案的李玫瑾,她的“转向”自有其道理。即便没有吴谢宇弑母这样的悲剧,社会各界对于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不能成为一个人格正常、心理健康的人,所有的外在成就都可能突然崩塌,且对无辜者造成伤害。
吴谢宇在法庭说,他要把这些事情写出来,希望给大家一些警示。身犯重罪的他将会受到什么惩罚,需要看法庭的裁决。可是如果他真能诚实袒露自己的犯罪心理,对于社会可能会有更多价值。
这些年舆论流行一种倾向,面对恶劣犯罪,简单归咎于作案者的“犯罪人格”,呼吁重刑,肉体消灭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可能太过简单,即便吴谢宇难逃一死,但去理解他的犯罪原因,反思改善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才是更理性的态度。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守一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