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学历变水”一说甚嚣尘上,在很多人眼里,现在的博士相当于N年前的硕士,现在的硕士相当于N年前的本科,现在的本科相当于N年前的专科。在我眼中,事实并非如此。
咱们来看一个数据,中国青年网的数据调查显示,只有58.18%的考研人,考研动机包含“希望继续深造喜欢的专业”。
与之对比,83.64%的人,考研动机包含“想要一份更好的工作”;41.82%的人,考研动机包含缓解就业压力;19.48%的人,考研动机包含逃避就业和找工作;16.75%的人考研动机包含完成父母心愿;8.57%的人,考研动机包含“看别人考我也想考”。
一、越来越现实的读研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并不是出于对某一个专业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是基于更加现实的原因。就业、逃避和迷茫成为了三大关键词。
先来说一说“逃避”吧。“迷茫”和“就业”这两个关键词,缪老师放在后面两段再来讲。
所谓的“逃避”是什么状态呢?本科毕业感觉自己学历低,怕自己做不成事,干脆选择考研。当今的就业市场不好,不如先考个研,缓几年再加入就业市场,也许那时情况会有好转。一旦走入职场,自己就变成了成年人,要背负的压力太大,不如先在校园里待上几年。以上这些都是“逃避”的体现。
客观上讲,这种逃避更像是被动选择,而不像“坚持深造自己热爱的专业”那种主动选择。主动选择与被动选择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进取心和内驱力。
二、越来越迷茫的学生
什么是“迷茫”呢?对前途充满深深的不确定,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未来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只知道现在的自己充满无力感。
为什么学生会“迷茫”?因为我们的教育注重外在而忽视内在,垂直度足够而广泛性不足。
什么是外在呢?我们要求学生努力、追求进步。什么是内在呢?学生本人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追求进步?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动物,是因为人有思考。只重外不重内,很容易弱化人的思考能力。一句话,“会学不会想,容易变成木头人和工具人”。
什么叫垂直度呢?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下,我们一直把成绩看得很重,我们把每个学科构建起坚实的壁垒,要求学生尽量在每一科取得优秀的成绩,这就是垂直度。那什么是广泛性呢?培养学生的关联能力,深度思考能力,挖掘自己的独特优势,勇于探索五彩斑斓的世界。一句话,“学习本身并不是意义所在”。
三、敲门砖还是绊脚石
最后缪老师再来聊聊就业。什么是敲门砖呢?有很多就业岗位,尤其是高端岗位,有特别高的学历要求。拿不到所需的最低学历,你就没资格进门,这就是学历的“敲门砖”作用。
什么是绊脚石呢?有些名校生一生都在以自己毕业于名校为荣。通常情况下,时常用自己名校光环来包装自己的人,他的表现后面是有潜台词的,那就是除了学历,自己实在找不到其他可以夸耀的优点。
在职场“浸泡”过一段时间之后,学历就成了背景板,未来的职场晋升与学历的关联作用会越来越弱。如果你一直都抱着自己的学历不放,那它就变成了你的绊脚石。
一份学历,既可能是敲门砖,也可能是绊脚石,就看抱着这份学历的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如果从“获得较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角度来看,学历确实变水了。但我认为与这个“水”相比,学生们考研动机的功利性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句话,“学历可以水,但你不能水”。
我支持你深造。但我希望你的选择是坚定的。我支持你凭借高学历去选择更好的工作,但我希望你是踏实的。加油,研究僧!
你认为是学历变水了呢,还是获得高学历的人变水了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为你带来教育观点,帮你规划升学路径。点击头像关注我,精彩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