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退学到成为哈佛教授,如何挽救一个“差生”?

期末考试临近,不少家长已经开始陷入焦虑,生怕孩子期末成绩不理想,亲戚朋友串门时自己脸上无光。

常爸有位老师读者指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那些绝大部分没考好的“差生”,成绩不理想全是因为平时不努力。

我其实很能理解这位老师的说法。但常爸也意识到一个问题,作为家长,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

那些“差生”是怎么变成“不愿意努力”的样子的?

要相信天赋论?认为他们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

还是要怪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没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这个话题,小马君看了也有一肚子话要说。今天这篇“拯救‘差生’的行为指南”就由我俩合作完成,其实不管是不是所谓的“差生”,相信各位聪明的爸爸妈妈们都能举一反三,为己所用。

联合作者 / 小马君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曾任职于美国最大的早教机构之一的Bright Horizon,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小马君受常爸之邀,到“常青藤爸爸”公众号开设专栏,每周和大家聊聊科学育儿。)

“差生”绝不是“生来就差”

先来做个假设:如果你家娃不仅调皮捣蛋、不服管教,还无心学习、回回考试倒数第一,你会是什么感想?

估计啊,不少家长都会顿觉晴天霹雳,发出“完了,这孩子没救了”的感慨。

不过这个假设有一个特别的原型,而且这个干啥啥不行的孩子,最后还逆袭成了哈佛教授(常爸OS:他就是哈佛教育学院的教授,在哈佛读书的时候,我还听过他的课,在ASU GSV大会上也听过他的讲座!)。

纪录片《差生·成绩优异的秘诀》中,就讲述了这个叫Todd Rose的孩子的故事(这部片在B站上有,大家可以自行搜寻看完整版):

Todd打小就不是个让父母省心的孩子,捉弄同学、搞恶作剧这些都是日常,以至于每次接到老师的“告状”电话,父母的心头就一紧。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种种不合群的举动在Todd上初中时得到了证实——他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由于成绩一直垫底,Todd遭受了来自同学的霸凌和周围人的嘲笑,他曾经在校车上被暴打,而司机竟然视若无睹。

在被众人排斥和否定时,也只有父母相信他“可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即便是最后因为成绩太差被赶出高中,父母也从来没有质疑过Todd的能力,反而不断地给他加油打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Todd高中辍学后,19岁就结婚生子了。刚开始两年,基本上是靠救济金生活,在外人眼里是妥妥的loser!

但Todd的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依然鼓励Todd去挑战自己,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后来为了生计,Todd报名了一个谁都可以上的社区大学,但正是在这所社区大学,他发现了自己对教育的热爱,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走,最终考上了哈佛还留下任教。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个当初几乎被所有人放弃的孩子,如今成为了人人敬仰的教育工作者。

在这个差生逆袭的故事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Todd妈妈说的一句话: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的,努力用爱让他确信自己是安全的,让他知道家是一个安全的地方……

“差生”绝不是“生来就差”,也许他还没摸到学习的门路,也许他天生就在某个方面是特殊的,也许他的天赋和志向就不在我们通俗意义上“学习”的领域上……

在学校,老师们要面对这么多孩子,也许精力有限,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去理解每一个“差生”、去挖掘每一个“差生”的优点,但作为家长,如果我们自己都早早放弃了,该会有多可惜,孩子会有多绝望?

和孩子坦诚沟通,是一切的起点

面对差生的态度,无论是家长还是一部分老师,用“嗤之以鼻”这个词,可能在中国应试教育的语境下,还挺准确的。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差生的“现身说法”:

在学校常被恶言恶语对待,考得好说是碰运气,要么就被怀疑作弊;

被讽刺说“虽然学习对你来说没什么用,但还是来听听吧,多拿一分是一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成绩好坏,成了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而“差生”也因为处在班级“鄙视链”的底端,缺乏关注和尊重,所以:

反正没人喜欢我,不如破罐子破摔咯。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教师Greg Brown在分享自己与学生相处的经历时发现,如果一个孩子不愿意努力,那么一定有什么关键的信息被遗漏,或者被学生刻意隐藏了。

很可能这些事情和学习本身没有关系,也许是在学校以外的生活受挫了,也许有很多孩子就是不愿意被人看到努力,又或者有一些经历,让孩子并不愿意与你分享。

因此,与孩子搞好关系,让他愿意坦诚与你沟通,才是一切的起点。

很多人会对“差生”有误解,以为他们很难交流,事实恰恰相反,虽然他们看起来玩世不恭,但其实内心比谁都脆弱,比谁都更渴望获得温暖和关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所以让“差生”变好的前提,就是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和信任,让这些内心孤独和脆弱的孩子愿意把自己交付给你。

而那些面对“不及格”成绩单,对孩子冷言冷语、非打即骂的家长们,就别指望孩子跟你倾诉了。

单向的负面情绪发泄,只是在给孩子施压,并不能“疏通”你们之间的关系,和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与其总是埋怨孩子为什么笨、为什么不学习,倒不如坐下来倾听他的心声,多和孩子沟通。让他喜欢上你,是最直观、最单纯,也最好用的方法了。

所以一句话总结:要想让我爱学习,先让我爱上你。

别纠结考多少分,从“学习”本身下手,兴趣最重要

中国有句老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好像默认了学习就是一件苦大仇深的事情,这就相当于把学习放到了孩子的对立面,非常反人性:

谁愿意吃苦啊?!

每天好吃好喝的不行吗?!

为什么非要去做“学习”这么折磨人的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一切以功利的“人上人”为目标,别说学习了,你干什么都是痛苦的,这对本就对学习没什么好感的差生,尤甚。

所以我们应该转变一下思路,把学习从“吃苦说”,变成“乐趣说”。

学习不等于只是学考试那点儿东西,学习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哪怕是打游戏练习上分,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只要孩子还有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兴趣爱好,那他就不算是个“差生”,就不能称为是“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许他只是不爱学课本知识而已。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教师Allen说,他作为老师,曾经犯过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有一段时间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于如何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他能感受到,那段时间他与这帮年轻人的关系非常紧张,自己的状态也极其焦虑。

后来他才悟到,一个好的教育者,是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习者。让学习者真的体会到,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享受的,和成绩没有半毛钱关系。

与其纠结于考多少分、名次是不是从倒数第五进步到倒数第十,都不如让孩子意识到:

自己只是不喜欢在学校里学习,而并不是讨厌学习本身。

正如Allen老师所言:“我永远会为那些没能在学校找到学习价值的年轻人,留一扇门。”

只要还有对学习本身的热情在、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在,孩子就总有能对“书本知识”感兴趣的那天。

而我们做父母的,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可以提出建议、指明方向,但最终的选择权和执行权还是要交给孩子自己。

毕竟教育于我们而言,重在引导,而不在于施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父母和家庭,决定了孩子的“分数”

在《差生》这部纪录片的最后,节目组调查了高考10年后的300名成年男女,询问了他们现在的收入,以及对生活五大要素的满意程度。

结果发现,过的最成功的20%的学生里,无一例外是那些在学习时期就得到父母精神支持的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考多考少,确实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可孩子的学习状态和热情,却是父母、老师应该共同努力的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请给他认可和拥抱,让他真正享受学习成绩带来的快感,而不是一盆凉水浇上心头;

当孩子考砸了的时候,别忘了激励他,告诉他:“别怕,只要你努力了就没有什么遗憾。爸爸妈妈会永远支持你,帮助你。”

在如今这个教育体系当中,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竞争中拔得头筹,但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机会得到健康和快乐,得到父母的关爱。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用鼓励和信任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只有当孩子拥有了爱的力量,自身才会更有力量,才会尽心竭力去学习,去努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一个误解,以为孩子的分数完全是自身因素决定的,其实不然。

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也是决定孩子“分数”的关键因素,这个分数不仅仅是体现在卷面上的成绩,更包括孩子的社交能力、共情能力、思维能力、知识宽度。

从此刻起,做一个会引导、会讲爱的父母吧,别让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纪,成为被成绩困住的囚徒。

常爸说

“拯救差生”,不是只责怪他“不努力”就行,这是一种责任的推卸,是成人在给自己找借口,无益于孩子做出任何改变。

要接纳一个不优秀的后进生很难,陪着孩子找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更难,但这也恰恰是父母和老师的一门需要花心思的功课。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看了很多育儿的文章,最后说到解决方案,都会归结到“无条件的接纳”、“爱”和“亲子联结”。这或许就是我们一直在找的灵丹妙药,可是我们却往往最忽视这些内在的因素,转而向各种补习班、培训机构等“外援”救助。

我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在新学期有所改变,花时间与孩子建立联结,从他们有动机的事情出发,帮助他们共同寻找除了成绩和名次以外,最本真的价值。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