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离开医院、活出自我的医生,会是什么样的?

对于那些在挣扎、犹豫、缺乏勇气的医生们,董丹医生想用她的经历说:

「人生要避免遗憾,Small things listen to your head, big things listen to your heart(小的事情听从大脑,大的事情跟随内心)。」

她身上的光芒,应该让每个人都看到。

我跟儿科,有躲不掉的缘分

「高考志愿那会,学医是母亲选的,儿科是学校定的,最开始我的人生不在我的手中。于是恍恍惚惚地读完本科,才意识到以后的路要靠自己了。但到底该怎么走呢?」

跟董医生聊起她学医时的事,她笑呵呵的说起这些。

「那年,我意识到我需要一个硕士学位,于是沉下心准备了大半年后,成功地考上了研究生,后来赖在了学校实验室做了三年生理学研究,继续思考以后的路怎么走。」

「实习时,身边人都说儿科又苦又累又吵还没钱,我就想着工作后一定要去成人内科。

可人家看了我的简历,就说儿科正缺人……因为对医院超级满意,环境跟国际接轨,有港台的医生护士可以交流,医院让人心动啊!」

于是她再次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但也仿佛在说,跟儿科,有躲不掉的缘分。

「既然儿科选择了我,那我就深耕下去吧。」

董丹医生工作时的照片

公立医院就像一个框框,有设计好的轨道

「公立医院就像一个框框,有设计好的轨道,适合的人会顺顺利利,开开心心。但我呢,没有科研头脑,爱好自由,喜欢新鲜事物,那样的框框不适合我。」

于是,2010 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她选择了当时的新事物,一家大型私立医院,成为了一名台资私立医院的儿科医生。

「私立医院里面的关系简单,有服务意识,环境,氛围和医患关系都要好很多。」

一些公立医院的医生,其实也向往这样的工作环境。

「当年遇到儿童医院一位神经内科的老师,作为大主任的他就对此表达过羡慕,说他也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

但真的愿意改变的人却很少。或许是害怕,或许是懒,或许是他们口中的那些「现实」。

收病人、写病历、查房、夜班、科室学习、开会……

忙忙碌碌过了几年后,她发现很多不需要挂水和住院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害怕和焦虑,在做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而医生像台机器一样每天重复着固定的流程。她脑海中的问号越来越多,内心越来越疲惫。

「我告诉自己,是时候停下来,想清楚我的人生的路要怎么走,才能称心如意。正好那时,完成了人生大事,结婚生子,干脆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

董丹医生和她的两个儿子

她在想:「以前别人替我做了太多选择,现在我要自己选一回了。」

于是她便辞职,休整后去了一家私立的妇产医院,担任起新生儿科医生的工作,每天看着新生命的诞生,感受生的喜悦,从新生的源头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

当年,月子中心兴起,机缘巧合之下,就兼职去了月子中心查房,指导护士护理、解答宝妈疑问。

也就是在此期间,她去了上海的和睦家诊所学习,感受到了新型儿科诊所的魅力。

只要你去想,那个事物就会在你眼前展开

去年,董医生在网上了解到了南京台宝儿科,她当时很好奇,很想去看看这家新型儿科诊所。

今年 3 月份,她找到了跟台宝儿科创始人孔祥军见面的机会。

疫情没能挡住两个想改变的人见面,口罩没能捂住两颗有理想的心交流。

在那个全民抗疫的攻坚时期,他们戴着口罩聊了很久。

当董医生深入了解台宝儿科的理念以后,她发现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重视保健、养育、预防,适度检查、适度用药,跟家长充分沟通,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践行爱心、温心、贴心、耐心、细心「五心」理念。

这是台宝儿科追求的事情。

「我很想跟家长多聊聊,很多孩子的问题,都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注意好就能在问题前解决。」

经典医疗模式是病了以后再治,花费多,痛苦也多。

为什么不能去做一个让患者付出更少代价,收获更多健康而自己也能更加纯粹的医生呢?

今年 5 月,董医生正式加入了台宝儿科,成为了一名能只基于医疗原因做医疗决策的医生。

南京台宝儿科内部

在新型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下,不仅给了医生做纯粹医疗决策的权利,重要的是也给医生提供了可以这么做的条件。

这个条件,更多是指在细致沟通、医疗精度管理的提升方面,医生可以做出更合理、更有温度、更个体化的决策。

「我遇到的很多家长会说,宁愿支付较高的诊疗费,也要和医生做详细的沟通;而不是只说几句话,接着去模板化地检查和拿药。因为每个人情况是不一样的。」

离开医院的不稳定,或许是一种偏见

董医生做了这么多次选择,是不是太不稳定了?

毕竟医生都习惯选择绝对稳定的机构,为自己找一处有足够安全感的避风港。

而且也会担心脱离了公立或私立大医院体系,失去与前端技术链接的机会,使得职业及技术生长受阻时,可能会阻断自己的职业生涯。

董医生的思考角度很特别。

医生这个职业就是最稳定的,只要自己身体没问题,就可以一直工作,只是换一家机构而已。而且在选择前,我会期待机构会很好的发展下去,并努力让自己做到更好。」

她也不担心学习提高的事。

比如在台宝儿科,会在患者就诊后的一两天进行随访,并有一份专门的就诊评价表,患者会对医生的诊疗、态度和就医感受做出评价。

这要求医生要时刻保持自信、积极的态度和不断学习的精神。这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她也收到过一些具体建议。

「我看到过一条反馈,家长说你们的医生、护士摸小朋友前都不洗手的,是不是不太好。」

董医生没有抵触,而是接受改进,现在她的身边一定会有一瓶免洗消毒液,在接触孩子前一定会给手消毒。

董丹医生在接诊中

对自己今后的业务发展方向也有自己的思考。

「希望儿科诊所和月子中心优势互补,从新生儿开始,以私人医生、家庭医生为媒介,建立个人档案,进行全程、个体化、生长发育的管理,是我的一个梦想。

现在国内外医院诊所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多,线上课程、文献和相关的学术会议都唾手可得,如果你想学习都是能找到机会的。」

当问起为何会选择这方面时,董医生说:「宝妈的需要,就是市场的需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在台宝儿科就诊的宝妈和宝宝们

医生是可以根据市场去打造自己的。但在医院是没法完全掌控这一点,比如我的一位儿科医生同学,因为科室要开设重症儿科,主任让她上就得上,不管喜不喜欢。」

这样的事情,一定不是个例。

有光芒的人,自然会有光明的未来

董医生的先生,是一位印度人。

「当时我是他本科的带教老师,他本科毕业以后又过来读了研究生,后来就在一起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帅气可爱的儿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董丹医生一家

董医生跟先生的故事倒是很简单。但「师生恋」的桥段还是值得回味。

这么算来,丈夫比她年纪小。现在,她的先生还是一名肿瘤专业的在读博士。

所以,那个支持这个家庭的人,是董丹自己。

「除了在台宝儿科当医生,每月还管理着四五十位月子中心宝宝的生长和健康。听着有些累,但这是我自己选择并且可以掌控的人生,我是自由的。」

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她说。

这句话是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的名言。

不同于被动接受「现实」以及那些逆来顺受的消耗,她相信的,是积极向上和直面挑战的付出,才能获得那份幸福和惬意。

而且,她也想因此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做好榜样。

「最好的胎教就是妈妈勤奋工作、活出自我。」

所以她一直这么积极勇敢地活着。

有光芒的人,自然有光明的未来吧。

*本文整理自董丹医生的电话采访。

题图及文中图片均由董丹医生提供

内容策划:周天翊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