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农村40年前的取暖神器——火盆和烘篮

文:沙漠之舟

图:来自网络

目前,已到了冬天最冷的阶段,凛冽的北风裹挟着雪花和寒冷,疯狂地向我们袭来。

还好,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室内装有暖气或空调,坐在室内暖洋洋的;出门穿上羽绒服、防寒服也感觉不到太冷。氤氲着今天的温暖,不由得想起四十年前冬天的寒冷料峭,想起火盆和烘篮带给我们童年时代的温暖和欢乐。

那时的农民家里穷,别说安装空调就是连碳炉子也烧不起。而那些年的冬天不知要比现在的冬天冷多少倍。

坑里和河里结着厚厚的冰,孩子们能在上面滑冰,打陀螺;雨雪过后,屋檐下的冰溜溜挂得有一尺多长;清晨做饭,使劲地砸水缸里的冰;人冻得缩着头跺着脚,哈气成冰。那真叫一个冷啊!

家里唯一能取暖的器具就是火盆(也叫火罐)。火罐是用土烧制而成的上口比下口稍大一些的器皿,底部有一个小洞。家里做饭后,锅底下会有一些余火,在火罐里事先装好棉桃壳或豆皮、烂树叶,把锅下的余火扒进火罐里。

一开始熰的冒烟,按压结实后,烟就会逐渐消失,火星一闪一闪的,散发着热量。一火罐火,大概能燃大半天。

大人小孩,谁手冻得受不了啦,就把手伸到火罐上烤烤。有的老人还会掀着棉袄大襟烤烤肚子,脱掉鞋子烤烤脚。有时几个孩子为争着烤火而你推我搡,争吵不息。

年纪大的爷爷、奶奶往往是一天到晚独霸一个火罐,从早烤到黑。好像离了火罐他们根本就无法过冬。

烤烤手脚,火罐可以单独作业,但如果要烤衣服、被子那就需要烘篮的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

烘篮,是用腊条(即白兰条)编织而成的,形状酷似两头翘起的枕头,编织手用四根腊条交叉编成一个个胡椒眼状的半椭圆体空壳,两头高中间低,像一件精致而耐看的工艺品。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雨雪天,小孩子尿湿了棉裤,弄湿了棉袄,最快捷的方法是用火烤。若是在做饭的锅门上烤,或点一堆火烤,有烟熏火燎的味道不说,还会烤成“皮干瓤不干”。你想用火罐烤,你得用手拿着坐在火罐边不能离开。

这时,在火罐上扣上烘篮。把湿棉袄棉裤,搭在烘篮上,隔一段时间去摸摸翻翻。如此这般,反复几次,湿的棉袄棉裤就烤干了。

滴水成冰的傍晚,小孩子嫌被窝太凉,哭着喊着不愿意进被窝。这好办,在褥子上垫块模板,放上火罐,扣上烘篮,不一会被窝热了。扒光小孩的衣服拥进被窝,暖暖的,舒服极了!

雪霜满地的清晨,孩子怕棉袄棉裤凉,赖在被窝里不肯起床,只要把衣服搭在扣着火罐的烘篮上,片刻,棉袄棉裤热气腾腾。大人嘴里嚷着:热乎乎,烫屁股,热乎乎,烫……三下五除二就把孩子的衣服穿好了。

烘篮除了和火罐配合使用外,还能当板凳坐,供小孩子当马骑。一个烘篮大概能使用十年左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使用火罐、烘篮的年代已经远去,但这两样东西却成了我们那一代人永久的记忆。

标签: 农村 苏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