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教训!儿子的“幼小衔接”,我被打脸了

原来我总是雷打不动的日更,今年10月开始时常掉线 ,为什么呢?

因为儿子入学,我被残酷的现实啪啪打脸了。

幼小衔接的准备没做足,小学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要累要难!整个10月、11月,我和OK爸两个曾经的学霸基本就在陪读刷题追赶,等OK睡了,我们俩还要复个盘,在客厅里感慨一下人生怎么过得这般苦

因为焦虑,那两个月我们吵了结婚以来最多、最凶的架;我们轮番对着OK摆臭脸,OK爸吼娃,我听不下去了,进去要求换人,结果没过多久,自己也开始大吼,就是应验了那句“谁管谁知道”。

好在我们时常会在陪娃之后交流一下思考和心得,这个时候容易恢复理智。我们调整了心态,学校的进度仍然要赶,但我们的节奏放缓了,眼光放远了。不再期望落后的东西第二天就能追上,而是拆解了目标,一点点按照自己的步调来追。经历了极为煎熬的两个月后,终于!OK全部都赶上了。

12月,一切又回到了正轨上。

于是今天我真要和大家好好说说“幼小衔接”要怎么做才够!

01写字是第一拦路虎、握笔坐姿笔锋哪哪都是问题

因为太多过来人说过,书写会是娃入学的第一道难关,所以我在意识上也早有准备。我也在推文里不止一次和大家讲过要从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培养孩子的前书写能力,包括手腕力量、手部的精细动作等。

OK本身很爱画画,从小折纸、贴纸、手工做得也不少,我想手部的肌肉发展应该够。不过考虑到正式的书写他一直没锻炼过,所以在大班暑假的最后几周,我还是给他报了个写字班,想在快入学前规范一下坐姿握笔。

但事实证明,这样的准备是不够的。因为OK正儿八经的练字课,入学前总共就上了4次,而书写其实对控笔能力的要求是高且精准的,光靠写字班里这点练习远远不够。

于是一进小学,写字就成为了OK最耗时的功课。在过去,别人跟我说,每天娃光是书写就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我是有点难以想象的。自己经历过才真的明白,要达到要求,写了擦、擦了写,也就田字格5行、每行8个字,妥妥1个多小时!这还没算上孩子磨磨蹭蹭喝水发呆上厕所吃点东西的时间。

但其实他在同龄人当中还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或者我的要求并没有很高,我一个朋友说孩子写12个字就花了3个小时。

书写的要求不仅针对中文字,还有数字,那天我看到朋友圈广泛流传着某学校老师发的这张有关数字应该写规范的要求,OK学校没这么严格,但是要娃写好字,还是要时间和功夫花下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就如有妈妈私信我说,娃一写字才发现握笔、手腕、坐姿、笔锋,哪哪都是问题,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可是书写还只是课后作业的一个小项,每天语数外有这么多新知识要学,要巩固。所以如果你不想到时候成天都焦虑着,孩子几点可以睡觉,时间捉襟见肘,那么还是得要提前准备起来。练上一个暑假,入学后,写字轻松很多,省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巩固新知识,或者阅读更多的绘本!

02拼音4周不到就要学完,娃不是天才还是要提前学一些

OK幼儿园大班,参加了园里一个短期的10天夏令营里,里面有一些拼音的接触。虽说只有最简单的声母韵母认知,但在我的意识里,幼小衔接阶段,让孩子们知道拼音是咋回事,应该也差不多了。加上后来老师家访,我问老师我们没正儿八经学过,后面会不会跟不上,得到的回答是“不会的”,我就放心大胆的没再给OK额外加餐了。

但事实上,两个月的猛追后,我才意识到,我和老师是有信息差的,老师可能认为我说的没学,不是真的一点没学。而老师说的“不会跟不上”,指的是最终的结果,孩子总能学会的。

正常而言,4周的时间把所有的拼音学完,怎么拼怎么读怎么写都要全部会,并且掌握得溜溜的,这个对于大多数娃(除了天才)来说就是有些快的。但我完全预估不足,也高估了儿子的学习力,于是落差就形成了。

我没想到就连简单的四个声调,OK都要反应半天。一天回家复习,有一题要标注‘米’是第几声,他一下子是反应不过来的。一定要从第一声 mī 开始读,mī mí mǐ ,读到了第三声 mǐ,以为他会发现,结果他并没有反应过来,继续读第四声 mì。找不到,他又回到第一声重新开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内心白眼乱翻,但表面还维持着淡定。我说,你伸出手来跟妈妈一起比划第三声的感觉,你看 mǐ ,声音是这样起伏的,先下去再上去。

OK点点头,我以为他应该理解了,哪晓得,后面到了“里”,问他第几声,他又是一脸茫然……

“你们上课,老师都讲过啊!你不听吗?”我的嗓门开始提高。

“我听的!老师说第三声是‘上坡又下坡’,但我反应不过来!”

眼见着时间一点点流逝,原本预估10分钟完成的朗读作业,半小时过去才完成了一半,急得我开始吼,“快一点快一点”。但这并不能改变什么,OK还是磕磕绊绊的念着。

这边音调还没有玩溜,那边拼的难度已经提升了,有一天要OK拼读biǎo,结果分开念都好好的,b- i- ǎo,声调也总算对了,但一和起来,就念成“bǎo”。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见他这么费力,本来就挺着急。更要命的是,OK的同桌女生还是班里的小学霸,是班里最出挑的,写字、拼音、认字、数学、运动、坐姿啥啥都好。这一比较,更是觉得OK一无是处。我开始怀疑OK是不是学习能力不行,人家咋都学得那么顺畅,他怎么就那么吃力。

后来我专门打听到,OK的学霸同桌从中班开始就各种有针对性的学了。学过的人自然是轻松的。当OK还在铆足劲学会时,他们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追求熟练!

所以拼音还是要学一些的,不用说一定把声母、韵母背得滚瓜烂熟,但至少要都知道,并且对怎么拼起来是有概念的。我事后才想起,杭州市一位很有名的语文老师曾提到过,拼音单独学声母韵母都不难的,但是拼起来这事却容易出问题,很多孩子不能理解为啥b- a连起来就是ba,大人认为理所当然,那是因为我们学过了,但对孩子来说那是抽象的。所以平时可以让孩子多重复b-a ba,m-a ma,声母韵母的连结,让他们不断的重复,这对他们学习拼音是有帮助的。

03小学数学计算好得天下,不要重视了逻辑忽略了数感

如果说书写和拼音还没有让我们心态彻底崩,那么口算笔算的每周一测则让我们两个学霸深刻的体会到“家有学渣”的滋味。

起先我们看OK回来数学练习和卷子都做得挺好,还在那松了口气,总算有一门可以稍微放一放。却哪想从10月开始的口算测试,让战线不得不全面拉开。起先是10以内的分合式、之后就是10以内加减、接着是20以内不进位加减、眼下是20以内进位加减,要求是5分钟做完100题。

老师不会多说什么,群里直接公布完成的人多少、答对的人多少,让大家家里自行练习。但每周会测试!

最早的一次,OK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3,但他的同桌,三四分钟就提前交卷了。为了迅速追赶上学校要求,立马开启了刷题模式,每日放学刷两次,还都计时。但其实我和OK爸都很清楚数感的提升,刷题并不是好办法,只是这个时候再跟他玩数感游戏再折腾,时间不够用。

但是本身数感就弱于逻辑推理很多的OK刷了题也进步缓慢,学习好不容易10以内的5分钟100题完成了,20以内的100题又来了……看OK一会儿抓耳挠腮、一会儿着急忙慌的样子,我们体会到了“学渣”的学习状态,从未从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OK还和我说起过上课不愿意举手时的真实心理状态,妈妈,老师题目还没念完,有同学已经把计算结果报出来了,我再举手也没意义了!

你看,这是不是暴击!

所以上周五我在《哭!儿子入学后被迫天天练口算,就因为幼儿园时这块输入不够!》文章里提到了,虽说我一直也和大家强调数感重要,OK在幼儿园期间也都有数感方面的训练,但就入了小学后的情况回头看,就OK这类天生数感偏弱的孩子在前期这块上的输入显然是不够的。

如果时间可以倒退,我想除了逻辑思维,我会在幼儿园阶段好好再去强化一下他的数感,在生活中通过具象的教具来输入数感,只是笔算刷题并不解决数感不好的根源问题。“小学数学,得计算者得天下”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足见计算的重要性!

04最后都能追上,但是我和娃受过的煎熬不希望你们再经历

写到这里,我觉得大家一定会挺焦虑的。所以我有必要和你们说一下OK的现状:

书写应该是发展的最好的,因为他自己也喜欢。老师的评价如下(当然也有鼓励的成分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拼音:基本OK,但前鼻音后鼻音还是会分不清。

计算:和班里飞快的同学没法比,4分多一点100题也是OK的了。

考试:做不到次次100分,但知识点应该都还扎实。

所以不是说不做幼小衔接有多耽误孩子学习,要追的都能追上。说白了,加减、拼音这些最后谁不会呢?写字好好练也一定是可以写好的。但是现在的节奏太快了,不等孩子慢慢消化,一切已提速。所以追起来的过程非常煎熬,因为你和娃纵然能扛住身体上的累,但也可能很难顶住心理上的“暴击”。我算是内心强大了,但还是经历了巨大的波动,我吼OK就是源于内心的焦灼。有一次,我正在怒吼,我爸进来,点点他的手机,说“给你看看”,我一看刚好是某某孩子跳楼的新闻,然后他加了一句,你自己也要注意身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OK之前是弱,但是他有一点点进步,我都和他强调,你看你可以的,又进步了。在最心焦的两个月,我仍然保持着这份理智,鼓励着他。追上了以后, 我就不断跟他强调,你看你并没有比其他人弱,只是你一开始接触这块少了,别人都学了,可是你都没学过。等你学了,别人才不是你的对手呢(这话略夸张,违背事实,总之还能忽悠他的时候先用着)!

所以OK的精神状态也还行,昨天,老师要他们写一个新年愿望,他写的居然是:我想长命百岁,因为世界很美好!哈,有点意外,但我很开心,看来这个有点辛苦的一年级上学期并没有给他留下啥阴影,他愿意去探知这世界,那不正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