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抢人大战”中,城市的善意,人才能够感受到。说是要吸引人才,却对非全研究生抱持偏见,这不是该有的姿态。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话题近期引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据报道,今年7月初南昌市政府公布引才计划,前后共有十余次提到了“全日制”,并未提及“非全日制”学历。有网友留言,此限定与今年2月4日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不符,未给非全日制硕士学子创造平等机会等。南昌官方此后在回复表示,此意见为奖励性政策,申报对象要求为落户南昌的全日制毕业生。未尽之处,敬请谅解。
资料图(图文无关) 来源:IC Photo
作为一名在读非全日制研究生,读研之于笔者,其实并没有太多就业升职方面的考虑,无非是工作多年后,想再走入高校大门,进行相对系统的学习。但笔者深知,非全日制读研对于多数人,特别是那些本科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必然会有就业升职方面的考虑。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付出的只会更多,但当他们走入市场,却总会遭遇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特别是,个别地方实行这种区别性“引才计划”,不仅充满了固有偏见,更是充满了“无知”。
一些地方政策的制定者,可能搞混了非全研究生与之前的在职研究生的关系。或许他们既不知道开始于2016年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也不清楚五部委关于做好非全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如今的非全研究生,与过去的在职研究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2016年,国家取消了之前的十月联考,随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统一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同样的试卷,同样的国家分数线,同样的招生程序。
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程序和考核要求方面,完全是一样的,都要参加全国联考,都要参加院校复试,毕业要求也都一样,只不过上课方式不同而已。事实上,并非所有专业都有非全日制,适合非全日制读研的,往往是那些更重视社会实践的学科。都研究生了,不是孩子了,凭什么因为“非全”就读,就一定是个“水货”?今年因为疫情,很多高校上半年都没开学,照此逻辑,岂非皆要延长学制才行?
如果清楚非全研究生从招生到毕业均与全日制研究生相同,却偏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只能说一些人对高校缺少信任,认为高校倾向于对非全研究生“放水”。可问题是,同样的高校,能对非全“放水”,就不能对全日制“放水”?这个逻辑,显然是有问题的。要知道,就读形式与实际能力并没有关系。
若是一些公司、企业类的市场化主体也便罢了,标准即便简单片面,抑或偏见明显,多少是经营自主权范围内的事,社会可以有一份宽容。但如果是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以及非市场化主体招纳人才,也不顾五部委的通知,区别对待非全研究生,实在毫无道理可讲。这不仅是对机会公平的破坏,更会在社会上起到不良示范效应。
之前被曝光的鄂尔多斯相关部门,已为招考教师时区别对待非全研究生公开道歉。面对南昌回复的“敬请谅解”,公众恐怕更有不谅解的权利。在“抢人大战”中,城市的善意,人才能够感受到。说是要吸引人才,却对非全研究生抱持偏见,这不是该有的姿态。
受疫情影响,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光是对非全研究生,对各种人才的误解与偏见,政府部门都应该带头纠正,而不是反过来带头。对此,相关部委也有必要介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