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录不满才是正常的?

温馨提示:点击这里免费订阅自主招生信息

2020年高考录取,轰轰烈烈的强基计划首度开业,以部分高校没有录满计划告终。强基计划,是一场高分生的游戏,刺激了全国130多万高考考生报考。这是取消自主招生后报复性的狂热。录取结果表明,强基计划录满了,是不正常的;录不满才是正常的。

有统计数据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名校发布通知,在2020年高考录取的2020级本科新生中补招强基计划学生。

西安交通大学强基计划是210人,补录71人,数学类27人,物理类23人,生物技术11人,核工程与核技术8人,哲学2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210人,补录46人;北京理工大学强基计划150人,补录67名,兰州大学强基计划120人,补录65人。南京大学强基计划3个专业补招。

是不是其他大学的强基计划都录满了?未必。从上述这几所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录满的情况来分析,有的高校强基计划缺额超过了50%,有的高校缺额超过了30%,强基计划没有录满应该是普遍现象。强基计划报考热和录取结果冷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是正常的,携带复杂使命的36所带头大哥的高校,对强基计计划的执行是非常谨慎的,强基计划总计划6100人左右,虽然强基计划实施了大鸣,并没有大放,条件相对苛刻。强基计划出台之际充满了悖论,出现这种录取结果也是正常的。

对于高校而言,是希望通过强基计划招收到有真爱的考生,但大多数考生,只是把强基计划作为一个进入36所高校的大备胎。强基计划实行小班化、导师制的本硕博培养模式对那些极少数真正有从事基础学科兴趣的考生而言,是有核心竞争力的,但是对中国大多数高考考生而言,是无效的。高考,是中国极为功利性的一项考试,参加强基计划这个捷径进入36所某所高校才是核心的动力,而不是对某些基础学科产生兴趣,也就是说,强基计划定义的“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有潜质的青年学生”和高考功利性选择心理不匹配。

是不是通过强基计划录进去的高考考生就是“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有潜质的青年”?未必。我相信,被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绝大部分是通过具有绝对竞争力的分数优势,而不是对基础学科产生兴趣。

限报一所,是强基计划没有录满的核心原因。高校追求的是双重真爱,对高校是真爱,对基础学科是真爱。同时,由于强基计划模糊的标准,很难圈定范围,给高校测评带来巨大的困境。所以,高校不约而同设置了高分数线的门槛。高考考生却带着浓厚的备胎心理报考强基计划。身材高,特别帅,很有钱,还不花心,这样的人是有的,但比例小。限报一所,会让很多考生无法三心二意,失去强基计划录取的机会;高分数线的门槛又让一部分考生与强基计划失之交臂。

肯定有一定数量的考生报考了某高校的强基计划,但高考分数超过之前的预期,他们会放弃强基计划,转向另一所梯度高的高校。也会流失一部分达标的考生。

对于那些头悬梁锥刺股刷题的高考考生而言,大多数对基础学科是没有兴趣或没有认知的。高中阶段对某些学科有兴趣的学生有的,但比例极少。没准真正对基础学科有少数考生,由于没有达到高分数的要求,失去被被强基计划录取机会。

如果强基计划全部录满,大都对强基计划有浓厚的兴趣,那才不正常。在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来分析,录不满很正常。

强基计划的功能不在于分数导向,而是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探索新高考综合评价的手段和标准,这是强基计划复杂的使命。

高考志愿填报赌博性很强,强基计划不适宜在高考志愿填报投放。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大学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什么认知,基础学科对他们而言更是陌生。引导考生从高考阶段立志未来从事学术科研工作,目前是不现实的。强基计划在大一阶段也早点了,应该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学生对大学的专业有一定认知后,再选拔真正对基础学科有兴趣的学生,相对比较科学。

将来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衔接适宜,基础教育阶段引导学生产生真正的学科兴趣,或许可以在高考升学阶段投放强基计划。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