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当人们沉浸在新一年到来的喜悦时,过去一年里一些人们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并不会随着新年的到来就过去,其中就包括中小学生在校管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这类敏感和普遍性话题。
一方面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理,性格和心理上的早熟,加上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或不良影响,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一些老师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专业、道德和人品低下,对学生的惩戒呈现出一种虐待和发泄态势,给一些学生的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
一、教育部最新消息
尽管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但并没有过去几天,在12月29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这一规则按照学生在校犯错误的类型、程度,以及年级高低,详细列出了老师可以给予的惩戒方式及类型。不过,最受关注的还是8条教师不得采取的行为。
二、学生和家长叫好
总的来说,这份文件并不仅仅是保护学生的,也有保护老师的作用,应该说是对学生和老师双方的约束。然而,从新闻传播和舆论来看,往往是老师过度惩罚学生的新闻传播性更广,更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生们也很担心自己会遭受到同样的虐待。
因此,规则发布后,引来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叫好,其中大部分是老师在群里推送给学生和家长的,毕竟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平时不一定关心教育部门的官网。但这些老师往往本来就不存在过度体罚学生的问题,甚至平时就谨小慎微。
三、学生:每一条都感同身受
很多学生在关注过8条老师的禁止行为后,纷纷表示感同身受,自己都曾经或多或少的遭受过、或是看到其他同学遭受过类似的惩戒。不见得每一条的伤害都是直接可见的,但有一些实属没有必要,甚至是一种道德绑架,造成学生的心理扭曲。
例如,“因个人或者少数人违规违纪行为而惩罚全体学生”以及“ 指派学生对其他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实则是一种道德绑架和虐心。其他学生是无辜的,然而很多中小学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判断,无法意识到这样做是老师的问题,而不是犯错学生的错,往往会把指责的目光和言论投向学生。而“指派学生进行惩罚”更是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不安,甚至滋生出暴力的基因。
新的一年里,这份规则的效果和影响力仍然是长期的,触动着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敏感神经。尽管规则的发布是一种进步,但其中许多规定仍然开放性很强,尤其是每一项最后都有一条“其他XX”,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去解读和界定各自的行为,到头来会不会成了“一纸空文”,现在评论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