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0,《心灵奇旅》让我找到培养孩子获得幸福能力的关键

你们元旦长周末过得好吗?我们去看了《心灵奇旅》(本文含剧透)。

(一般来说,3岁以上的孩子就能去看电影了,但孩子和孩子不同,有的孩子会不喜欢黑暗,有的孩子坐不住那么长时间。

我个人觉得《心灵奇旅》情节设定对于7岁前的孩子来说还是偏复杂了,供大家参考)。

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学音乐老师Joe一心想成为爵士乐手,但当他终于得到登台演出机会后,一时太兴奋,结果一脚踩空,死了。

于是,Joe就进入了“The great beyond”(生之彼岸),但因为梦想没实现,他不甘心,拼命逃跑,结果掉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叫做“The great before”(生之来处)。

在那里他成为了灵魂导师,需要给灵魂培训,帮助他们找到spark(火花),才能拿到地球通行证。

而Joe被分配了一个超级难搞的学生22。

22在此之前已经被特蕾莎修女、爱因斯坦、林肯总统等上千位伟人教育过,却始终找不到火花。

22讨厌去地球生活,他说,灵魂不会击垮你,生活才会。

至此,看似搞笑无厘头的故事背后,引出了一个终于问题:我们为什么而生活?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后来,Joe阴差阳错又拿到了回地球的通行证,终于如愿以偿和自己最喜欢的乐队同台演出。

然而演出结束后,他却感到一种空虚。女爵士手对他说,

从前有一条鱼,它跟一条老鱼说,我要找他们称之为海洋的东西。

“海洋?"老鱼说,"你现在就在海洋里”。

“这儿?”小鱼说,“这儿是水,我要找的是海洋。”

这段话其实很熟悉,我第一次知道是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2005年在肯扬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很早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不想让孩子今后过的浑浑噩噩,请从小唤醒这份觉察

但如今结合这个电影再次看到,却教会了我三个重要的育儿道理。

1

“附近的消失”

电影主人公Joe的梦想就是成为爵士乐手,以至于他太过于执念这点,而忽略了身边。苦苦寻找水,其实就在海洋中。

“活着”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微观体验。

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舞台上成功的演出,更是看天空时接住的落叶,饿了吃披萨的味道,开心时嘴巴里含着的棒棒糖。

《十三邀》有一集是许知远对谈人类学家项飙,他提出一个概念叫“附近的消失”。

他说,现在的孩子,你问他自己的社区是怎样的,菜场是怎样的,所在城市是怎样的,他们都说不清楚。

但你问他,托福雅思考试是怎样的,出国藤校是怎样的,他倒是可以说得清清楚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想一想多震撼啊,一个连自己最基本居住地都不了解的孩子,又何谈有勇气去独立探索呢?一个连周围都不好奇的孩子,又何谈有求知欲和好奇心呢?

教育是提供儿童一个可以激发内驱力的环境,而我们的孩子最直接的“附近”就是社区,却经常被忽略。

你是不是每天总是赶着孩子从幼儿园接下课就直接回家,从家就直接赶下一个早教班?停下来想想,我们的孩子可曾真正认识过她所住的社区是怎样的?

试着规划几条线路,带着孩子进行散步,沿路和孩子讲解,“这是花园,外婆每天来这里晨练;这是菜场,我们每天的晚餐就是从这里采购的”。这是情感的联结。

熟悉了周围后,可以给孩子几个任务,如果你是小区的负责人,你希望改变什么、增加什么?早上发现家门口小区总是堵车,你会怎么改变?这是思考的开始。

这些不会考试,看似“无用”,却恰恰打开了孩子的“心眼”。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

热爱“活着”

主人公Joe曾以为,火花是人生目标,职业目标。

22说,也许看天空是我的火花,或者走路。而Joe却对他说,这些不是火花,只是每个人都有的平凡生活。

电影里有一个迷失的灵魂,黑洞洞的,漫无目的地埋头走,嘴巴一个劲地在说“成交成交”。是的,他就是股票交易员。

“迷失和忘我的区别没有那么大,忘我是快乐的。但当这种快乐成了一种执念,脱离了生活,人就成了迷失的灵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写公号六年了,记得早年就有人给我留言说,你现在不鸡,那是因为你女儿还小,到时候你肯定更焦虑。

如今当母亲六年多了,我反而更幸福,我幸福的那刻开始,就是我真正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我女儿也是个普通人。

有人说,成为普通,怎么会幸福呢?

这部电影里反复提到的火花,不是人生目标,而是你想要生活的那一刻。

换句话说,就是心理学里的“主观幸福感”,指的是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做出何种解释。

当Joe认为理发师肯定会因为无法成为兽医而难过时,理发师却说,我作为理发师也很开心。

那一刻,理发师已经找到了“火花”。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很多人会问,的确,当年孩子出生,我只希望他健康长大,那一刻就是确定的很幸福的感受。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是希望他成绩好,样样都好,可是一个班级的第一名只有一个,而我的孩子偏偏不是。

而这样的大环境,也让很多孩子变得“脆弱不堪”,考试不好就跳楼,抑郁症的低龄化层出不穷。

归根到底,就是主观幸福感的缺失。

任何教育启蒙,我们都在追求“标准答案”,而忽略自我感受。

我非常推荐大家日常多和孩子谈论“我的自然惊喜是什么?”我和小D曾经的对话:

今天好冷的,中午的时候,我抬头,感受到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脸上;

家里后花园的几棵树还是光秃秃的,下面竟然已经冒出了几根小绿苗;

一上午工作太累了,午休的时候出去走一圈,抬头一看,发现今天天好蓝啊,云好白啊;

清晨上学路上,安静的四周,我突然听到了一声清脆的鸟叫。

还可以通过日历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画出来。当然,我举例的都是正面,也要允许有不那么正面的体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样的讨论变成了生活中的自然而然后,当我们再带孩子去旅行看世界时,我们也都能“看到”更多。

幸福和意义不是摆在那里等我们发现,而是我们自己去主动创造的。

我们终究会是普通人,但是普通人的价值就是改变自己的每一天,享受每一个当下。

可惜这堂课,我们经常忘记教给孩子。

3

别用“我执”困住孩子

这部电影真正让我哭的,不是Joe的故事线,而是22成为迷失灵魂的那一刻。

22从一开始就是个无比顽劣的“孩子”,不热爱生活,不想成为好孩子。

可当Joe进入她迷失灵魂时,我们才发现,那个顽皮孩子的灵魂深处,都是经年累月那些对他重要人的言语,你不够好,你不配,你很差劲。

那几句话成为了巨人,反反复复地对着那个小小的、哭泣的22,不断不断地重复着。

那一刻我好触动啊,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随口一句“为你好”的话,却是摧毁孩子的锋利的剑。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为你好”,其实就是自己迷失灵魂的“执念”,那是黑洞洞,毫无生气的。

一旦过于执着目标,而忘记了生活,那么目标就成了执念。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此刻你正在苦恼孩子的某个问题,而且反复好久没有解决,那么不妨先按下“我执”的暂停键。

解决“我执”,就是回归生活,重新和生活建立联结。

我们和孩子最初的联结在哪里?就是出生那一刻的肌肤相亲,彼此感受到心跳共振的瞬间。

此刻,去多抱抱孩子,去多感受和孩子相处的点滴,然后你也许会发现,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又或者你找到了更好看待问题的角度。

爱和联结,永远才是一切亲子问题的解药,只不过我们经常被“目标”压住而视而不见。

抱起孩子,一起吃个冰淇淋,孩子咯咯咯的笑声,微风吹过,我们在落叶里光奔。

那一刻,我无比确认,我活着,我是个母亲,我很幸福。

幸福和意义原来不是名词,而是动词,需要我们自己创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推荐你们看这篇,我最爱的皮克斯电影,没有之一

24年,4部玩具总动员,你我必经的人生课题

开通了视频号,欢迎点击视频观看,记得关注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