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个问题:怎么骂醒一个高三不想学习的人?
我知道有一句话说: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若他(或她,下同并省略)真的是“不想学习了”,那真的不能单靠“骂”就能够让他“醒来”的。因为“骂”的方式就是“说教”,对于一个不想学习的人而言,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还有去“骂”他、教育他的必要吗?
答案显然是肯定要“骂”、要教育的,只不过是要改变一下“骂”的方式和教育的方法而已。
我认为,教育最大的难点就是——学生不认真学习甚至不想学习的后果,只有“后来报”而没有“现时报”,故,是很难让他体会到由不读书、无文化所带来的“切肤之痛”的。
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你现在不认真读书学习,正好比你自己拿着一把“无形的刀”无时无刻地在伤害自己;你自己却因为“刀的无形”,而还感觉不到“疼痛”,这正是你的最大的悲哀!
因此我认为,要“骂醒”这样的学生,就应该让他感受到由不读书、无文化而所带来的“切肤之痛”。
让赤裸裸的“现实生活”和痛苦的“人生体验”来教育他,这样才会收到效果的。
这种方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只能是建议家长利用假期尽可能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体力劳动或“参观”家长的工作场景。通过此法让其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赚钱的艰难。
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那么就更有发挥的余地,那就是直接来一个——“申请暂时停学”,然后就是让他去找工作,去赚钱,去养活自己!
通过这种方式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转变学习态度,其效果往往是立竿见影的,因为他立马就会体验到不学习的“切肤之痛”,这种“痛感”是可以促使他有所改变的。
那么,让“生活”教育一个高三不学习的人,或者是一个不读书的孩子,如何操作才是好的方式呢?
我认为方法方式都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具体怎么做,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此,我只能分享一个案例作为参考。
【经历了“非人般”的打工生活,他终于爱上了学习,从此改变一生!】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他初三一毕业时就告诉做小学副校长的父亲说:爸爸,我不是读书的那块料,我不想读书了。父亲就说:那好,可以答应你,不过有个条件,你若选择不读书了,那么我养育你的责任也就完成了,从今天起,你必须要自己养活自己。儿子说:好。
就这样,在初三毕业后的那个暑假,儿子就跟着堂哥去打工了。那个时候还是九十年代初,他打工的地方是改革开发的前沿,广东某沿海地区。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大排档的端菜员兼洗碗工。
每天要凌晨5点多起床卖早餐,然后一直忙到晚上12点(卖夜宵)甚至更晩,中午也没有多少休息时间。晚上睡觉的地方竟然在大排档里面,床是由饭桌临时拼凑而成的。睡觉时蚊子又多,经常被咬醒。
这样的工作,其中辛苦可想而知。长时间的工作和简陋的住宿条件,让他体会到靠出卖劳动力来打工赚钱的艰辛。最让他难受的是,他这么辛苦工作一天,他的待遇也就是所谓的“包吃包住”每天5元钱。若不小心打烂碗碟,当天的工钱也就泡汤了。
这还不算,最让他触动的是同在一个大排档里面打工的另外一个年龄相仿的女孩。那个女孩一天所干的活不比他少,晚上还受到色鬼老板的骚扰。因为家里穷,工作不好找,为了讨生活为了赚点钱,女孩只能是忍气吞声,有时实在是忍不住了,就在深夜躲起来一个人伤心地哭泣。
女孩的不幸遭遇,他看在眼里,触动在心里。他只能同情,也苦于没有帮助的能力。最关键的是,他还从中体会到没有文化知识,单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来打工赚钱,实在是太难了!
他说这简直就是一种非人的生活!他慢慢地打消了不读书的念头,而重返校园的欲望就愈加强烈了。
就这样干了一个多月,他回家了,第一时间就去见了父亲。父亲拿着一所普通高中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问他:“看看这个,还想去打工吗?现在如果后悔,还来得及。”他一个大男孩,当时竟然马上扑到父亲的怀里大哭起来。
之后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猜到了几分。他读高中,三年如一日,用勤奋弥补自己学习的先天不足,最后考上了一所大学。毕业后,他就做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十几年后,他又升为了片区总校长。
故事分享完了,我的文章也即将结束了。
我始终这样认为:“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体验”才是最好的教育。
要叫醒一个高三不想学习的人,那就让他体验生活吧。要唤醒一下不想读书的小学或初中孩子,也让他体验生活吧。
“生活”会给他最好的教育,“体验”会给他最痛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