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是怎么批量生产的?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培养打工人。

“隔壁老王”“别人家的孩子”“你要以XX为榜样”······这些日常用语从侧面反映出,咱们对做自己是没有自信的,一定要按照他人定义的成功路线,面子和里子才能得到满足。

“你要好好学习”“你要找份工作”“你要买车买房”······这些要求就像一种流程化的标准,必须按照这样的方式生活,才是一个正常的人。

这是绝大部分家长的写照:在子女还很小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他们的教育,跑关系上重点小学、中学;报各种补习班请家教;大学毕业后又操心找工作,而且是要子女找安稳的工作;要求子女买车买房生孩子,等小孩出生,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不难看出,我们的人才观格局太低,只是在于培养打工人。砸锅卖铁让子女考清华北大就是为了买房生孩子?咱们的英雄豪杰去哪儿了?要知道,咱们古时候的儒家教育培养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呀!

就算不能人人成为圣人,至少要往那个方向努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好歹也是读书人的目标,至于升官发财打工买房子只是副产品,而不应该是目的。

标准化生产读书人其实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

1806年,普鲁士牵头的反法同盟再次被拿破仑打败,普鲁士沦为法国的附庸,为了洗刷耻辱,普鲁士政府开启了一场教育改革。

统一的服装、统一教材、统一发型、统一上课时间等等,这些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学校上课方式,都是从普鲁士这里学来的。普鲁士开启的标准化教育模式,目的是让大家从小学会服从,从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以此打败拿破仑。

是的,这种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是把人当成工业产品。中外都没有这样的传统,标准化教育只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已经不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

就拿上早课时间来说,许多学校早上8点甚至7点半就上课,严重剥夺了孩子们的睡眠。从人的身高发育和脑的发育的规律来看,成年之前的孩子都需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充足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一系列后果。

按照7点30来算,大城市拥堵,路上最少花费30分钟,留出10分钟的余量,最迟6点50出门;出门前还得穿衣洗漱吃饭,至少半小时吧,那么最迟6点20就得起床。

父母为了照顾孩子,还要比他起得更早才行;当然父母的发育已经结束了,累一点这是应该的。如果那个学校的优秀是靠高强度的训练堆起来的,那学校必定作业很多,孩子晚上写作业都写到十一二点,你说孩子的睡眠时间充足么?

如此说来,很可能咱们标准化教育生产出来的还是不合格的打工人,更别指望生产出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了。

设想一下,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几位“未来领军人物”,让他们在二十年内把中国通信行业带到世界第一,我们怎么选?

肯定得从通讯技术的重点研究所、大专院校和国有企业中去选吧?我们怎么可能会选一位退伍军人呢?所以就肯定选不到任正非。

同样,如果要选一位中国互联网的领军人物,让他改变零售商业模式,推出电子支付手段,我们怎么会想到去从教师中选拔呢?那就肯定选不到马云。

大格局人物是无法从标准化流水线教育体制中产生的,因为大人物从不按部就班地成长。

标准化教育过于强调年少有为、出名要趁早,过分强调“赢在起跑线上”,这其实是培训机构及媒体对“神童文化”的炒作和追捧,背后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年少有为只能带来焦虑,仿佛30岁还没有成家立业就不是个正常人一样;企业招聘的时候,超过35岁的人就被视为废物根本不考虑。人在30以后就没有任何竞争力了么?未必如此。

美国麻省总医院研究员劳拉·格曼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对5.5万人的认知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人的认知能力大概是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在青春期末期,大概是快到20岁的时候,认知处理速度达到巅峰,也就是反应特别快;到了20出头,学习和记忆名称的能力达到巅峰;再大一点,25到35岁时,短时记忆能力最突出;再往后十年,也就是45到55岁时,社会理解能力达到巅峰状态,也就是非常擅长跟人交流沟通;注意,到这一步还没完,到65岁以上,你还有一项能力会达到顶点,这就是对语言类知识的把握。

每个年龄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智慧,神童文化只是人为的价值评价,并不符合人类生理心理成长规律。

大器晚成而非少年得志才是人生的常态。标准化教育在建立在这样一个错误前提上的:人生一切可以计划,所有事都在掌握之中,我们只需要按照流程批量化生产就完事儿了。这只是童话故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真实的人生是无法彩排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想好了这辈子要做什么,往往不太可能取得特别的成功;反而是一开始走错了,后来才找到人生目标的人,更容易取得高水平成功。因为有试错的铺垫嘛。

动不动20出头就要改变世界,就算你的想象力允许,阅历和经验也不允许呀。迷茫才是人生的常态,成长往往只在几个瞬间,而这些瞬间需要社会的毒打和历练才能诞生。

那些大器晚成的是恰好是反标准化的,他们的人生信条是成为自己。托德·罗斯和欧吉·欧格斯在《成为黑马:在个性化时代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中,把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定义为“黑马”,并给黑马总结了两个特点。

第一是黑马总是在追求“做自己”。

这些人不问这一行好不好找工作、工作挣多少钱、职务高不高,他们也不管社会需要什么人,他们在意的是“我到底喜欢做什么”。工作对他们来说不是负担而是享受,工作本身就让他们满足。他们不是因为卓越而满足,而是在满足中达到卓越。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第二个特点是黑马没有长远的目标,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标准化思维总是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我们认为金融工作最厉害,那就要先考上一所 985 院校的金融专业,最好再去国外留学,拿着高学历加入龙头金融公司,最后成为一个成功的金融人士……这样当然可以,但这是金融打人者的攻略。

高级打工仔还是打工人。

事实是你去看看那些最厉害的、说了算的、对市场有影响力的金融人士,他们并不是这条标准化流水线的产物。他们有的大学学的是历史,有的学哲学,有的以前是物理学家或者数学家,有的从小爱好赌博……他们是自己用五花八门的方式折腾出来的。

经历复杂思想才能复杂,思想复杂才能想大事儿, 经历简单思想简单的都是工具人,而现行的标准教育只能生产这种打工人。

参考内容:托德·罗斯和欧吉·欧格斯《成为黑马:在个性化时代获得成功的最佳方案》;里奇·卡尔加德《大器晚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