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末的空闲时间看了一档由江西卫视推出的一档演播室对话节目——《金牌调解》。这档节目集“室内剧”、“真人秀”、“泛法制类节目”、“公开法庭式”和“娱乐节目”为一体,主持人和人民调解员现场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给普通民众的情感提供诉求平台。而我观看的这一期名字为《大三的女儿要退学》。无论是这一期的名字还是开头的预告,都让人无法理解,想要一探究竟,都坚持到了大三,为何要突然退学?
于是,我抱着探究的目的开始观看这期节目。当我看了个开头,女孩性格敏感多疑,并且十分要强,以致跟同学难以相处,这时我就觉得这个女孩的家庭教育一定没有到位,接着看下去,果不其然。这位女生从小就在母亲上班的学校上学,时时刻刻在母亲的监视下,一点错都不能犯,就连跟同桌讨论问题都会遭到母亲的责怪甚至耳光。这种犯了一点点错就是严重的羞辱,让孩子长大后对同学间的互动都分不清是羞辱还是玩笑,以致于无法相处。还有在走亲戚的时候,母亲不顾孩子体会,直接批评责怪孩子的种种不是,令女儿害怕走亲戚,甚至对人际产生恐惧。这些情况就印证了约翰·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儿童是在他生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环境中得到的一切感觉都会在他心灵‘白板’上留下痕迹。父母的教育不当,使女儿产生压抑、对未来、人际等方面恐惧的心理阴影。以至于女儿在解决问题方式上采取退行来处理恐惧。所以,父母对待儿童的教育不可不慎,必须从小抓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因为教育上的错误,它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视频中还讲到女儿在出生时遭遇着父亲重男轻女,要将其送出去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女儿是知情的,而且母亲为了让女儿争气,不停地向女儿施压,让女儿重视学习,在学习上证明自己,这令女儿倍感压力,并失去了许多快乐的生活,而视频中母亲觉得女儿出现的这些状况并不是大问题,甚至对女儿在高中时期有严重心理问题这一事件上,直接用一句“没什么”来回答。这一点,我就十分无法理解。当孩子面对困难,父母难道不应该是鼓励帮助孩子,减轻孩子压力吗?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遵循自然、模仿自然这一原则的指引下,他主张人们应当研究客观世界本身,而不能只依靠书本来学习。就是说母亲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强制性逼迫女儿学习,而是让女儿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通过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来学习。
关于这一点约翰·洛克也提到过,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他坚持教育应该遵循儿童心灵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在游戏中进行教育和教学。要重视培养儿童热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反对强制性学习。并且主张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母亲就没能做好,母亲只是一昧的惩罚女儿,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过重培养女儿的羞耻心,使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就像女儿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在课上和同桌讨论问题而遭到严重惩罚,这就会使女儿失去学习的兴趣,洛克说过,好奇心是追求知识的一种欲望,也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探求知识、摆脱无知的一个好工具。我们要鼓励儿童的好奇心,母亲当时应该采取温和的方式来教导女儿,使其既能认识到错误,又能保持对学习的好奇心。卢梭的“自然教育”也在这个方面提出了解读:自然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发展,把儿童培养成为自由的人。而事物的教育与人的教育只有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时,教育效能才能真正实现。有这么多教育理论家提出这些主张来重视孩子的自然教育,培养孩子兴趣,但是这位母亲并没有做到。
在视频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不仅是女孩的母亲,包括她的父亲,在女儿的生活中对女儿都没有太多的情感表达和交流,也缺乏道德教育。洛克在绅士教育中,把学问放在最后,并且只把它看成德行的一种辅助手段,还特别重视心智健康的发展。这说明心理德行教育是很重要的。父母应该与孩子多交流,通过谈话来引导孩子培养出正确的德行观念,并拥有良好的心智。教育理论家柏拉图也主张在孩子7岁至17、18岁的时候,要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感情已经发展起来,所以更需要教育者的引导。
对于这样的父母,我想说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要跟他们多交流,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要优先考虑孩子的内心需求。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像视频中的女孩一样,在父母的严厉控制下,失去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对母亲造成依恋,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正确认识社会,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学会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对孩子要有奖有罚,多鼓励孩子,培养其自信心。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潜能。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因为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我想对视频中的女孩说,要主动积极改变现状,缓和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用正面情绪来代替不良情绪,既然女孩本身很爱学习,那么就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努力学习,达到目的,使自己受益一生。学会在逆境中奋起,将这种环境被自己利用,来激发、锻炼和促进其他各方面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