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相比于农村孩子,像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的孩子,在教育上其实是享有得天独厚优势条件的。
可这个刚刚高中毕业孩子的一番话,着实让很多网友直呼:扎心了!
因为从他的话里,我们看到了赤裸又无奈的现实——寒门再难出贵子。
美国著名政治家、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罗伯特·帕特南通过《我们的孩子》一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国穷孩子和富家子的人生画卷。
它不但讲述了他们因出身不同而生活迥异的故事,也同样揭示了美国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现实。令人唏嘘!
01 两个美国的分割线
20世纪50年,克林顿港所有的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体面的人生机遇。
但半个世纪过后,也就是到了21世纪,克林顿港的生活却已成为一场美国噩梦,整个区域被划分成泾渭分明的两部分。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壁垒处还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出身社会下层的孩子们,还依然有着充足的机会去攀登社会经济的上行阶梯。
那时所有的孩子,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也无论肤色还白,都有机会走向成功。
而他们的人生能走多远,首先还是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才华和进取心。
但到了21世纪,克林顿港富家子弟和穷苦孩子所面临的的人生机会已经有了天差地别。
因为种种原因,越来的越多的孩子们,无论种族,也无论性别,正在被拒之于美国梦的大门之外。
02 出现两个美国的原因
美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克林顿港的经济繁荣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然而自70年代开始,制造业作为经济基础的根基开始动摇。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制造企业停产关门,大批从事制造业的工人下岗,地方经济低潮随之而来。
美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
经济鸿沟造成了美国家庭结构的差异,富家子和穷孩子成长于不同结构的家庭内,也站在差异极大的人生起跑线上。
50年代以前,美国家庭大多是奥兹和哈莉特模式:父亲主外,赚钱养家,母亲主内,操持家务,共同养育几个孩子。
夫妻关系稳定,离婚并不常见,非婚生子女在各个阶层都是罕见的。
但到了70年代,战后稳定的家庭结构突然之间就土崩瓦解了。几乎是一夜之间,婚前性行为摆脱了它的恶名;奉子成婚不再理所当然,随后更是消失不见;离婚变得司空见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越来越多。
如今,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上层美国社会,大多数孩子都同双亲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在家长教育止步于高中的底层家庭中,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多只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
父母管教力度不同。
美国中产阶级的上层家庭采用精心栽培的教育方式,在抚养教育下一代时,他们事无巨细,不计时间和金钱。
而工人或下层阶级家庭则选择自然放养的教育原则养育子女,他们可以为子女付出的时间和金钱都极其有限。
学校和邻里社区为他们提供的条件不同。
就美国社会日益扩张的阶级鸿沟而言,学校教育没有过错。
但是,在美国,富孩子上好学校,穷孩子上坏学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而这两类学校之间存在着天差地别。
富人居住在富人区,有钱社区的种种优势被富家子所独享;而穷人居住在贫民区,他们的孩子就要付出诸多代价。
03 两个美国,路在何方?
“我们的孩子”,曾是邻里各家各户的孩子,现在裂变为一家一户的子女,而这种观念的流变对富家子和穷孩子来说有完全不同的影响。
通过讲述富家子和穷孩子的故事,我们得知下层阶级家庭的经济情况每况愈下,而上层阶级的父母却控制着越来越多的资源。
为解决这一问题,联邦政府将通过立法和拨款将行之有效的改革推向全国。
他们将会从经济问题、家庭结构、学校配置和邻里社区等不同方面,全方位展开行动,拯救“我们的孩子”。
那这些变革与方法到底会带来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小结
刘媛媛在《超级演说家》中说:“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个世界是有一些不平等的。他们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们有很多的捷径我们也没有,但是我们不能抱怨。”
因为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当中,尼克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若你此时还处于社会底层,那便努力挣脱社会套在我们身上的网,向着大海深处遨游。
其实,家境不好,并没有斩断一个人所有成功的可能。
没有谁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想要突破固有的阶层,还要靠自我奋斗。
奋斗,一切皆有可能!
——END——
我是爱读书爱分享的90后女生,心有诗与远方,梦有繁华成长。
红尘与清格间,愿为你增添一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