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奶就是娘”的说法,对宝宝不公平,别再做“铁丝妈妈”了

本文由团子妈育儿原创,欢迎个人评论、分享

母乳是最适合婴儿的食物,有句话说“有奶就是娘”,貌似人们都以为,只要给小婴儿足够的母乳或者食物,婴儿就能认对方做“娘”。

行为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华生,为此类说法做过一项实验,探究孩子究竟是不是因为需要食物,才对某个人建立亲密关系。

当时他得出的结论是爱源自于食物,并且提出如果妈妈和小婴儿过度亲密,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得出这一结论后影响广泛,不过很快就有人站出来反对他

“泯灭人性”的实验,却拯救了很多家庭

心理学家哈利·哈洛提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想法,并做了更细节的实验来证明。他用小猴子做实验对象,实验一开始就否定了之前约翰华生得出的结论

哈利·哈洛在小猴子的房间里放了两个妈妈,一个妈妈身体是冰冷的铁丝,但胸前有源源不断的奶水。另一个妈妈胸前没奶水,但身体毛茸茸的抱起来很舒服。实验结果证明,所有的小猴子都更喜欢抱这个毛茸茸的妈妈,只有在饿肚子的时候才会找铁丝妈妈去吃奶。

由此可见,小猴子对食物的需求,只是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因为他们需要充饥,并生存下去,但在毛绒的妈妈身边,小猴子们表现出了很强烈的依赖感。

第一次实验结束了,本以为这个毛绒绒的妈妈,会让小猴子们成长得更好,但几年后,大家却发现这些小猴子感情淡漠,无法融入群体生活,而且对自己的后代不是很关心。

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人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研究人员发现毛茸茸的妈妈虽然很温暖,但是和小猴子没有互动。当把柔软的妈妈改造成可以互动的妈妈后,小猴子更喜欢和这个妈妈在一起,而且长大之后性格好了很多,具备社交能力并能表现出爱意。

这项实验当时被大家称为“泯灭人性”的实验,小猴子成为了牺牲品,但是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却拯救了“人类家庭”,因为实验结论揭示了真实的母子(女)关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婴儿在出生后,需要立即和母亲建立亲密关系,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母亲如果只是给予食物,并不能使亲子关系变得亲近。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孩子建立感情的最佳时期是一岁之前,至少也要持续到出生后的六个月左右,如果孩子在这一个时间段缺失母爱,妈妈过后再努力也无法弥补。实验中的小猴子就像在我们身边长大的宝宝,“有奶就是娘”这句话对宝宝来说并不公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小婴儿和小猴子一样,并不需要实验中那种只会喂奶的“铁丝妈妈”。大人想做合格的妈妈、合格的父母,要知道宝宝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宝宝不需要“铁丝妈妈”,应从3个方面让孩子感受爱

如今家长舍得给孩子买很贵的奶粉,给你孩子吃好的、用好的,在物质上从来不让他受委屈,却不知孩子真正需要的并不是这些。

1)爱来源于和父母亲密的接触

除了吃奶以外,宝宝最喜欢的就是被人抱在怀中,他们听着父母的心跳声,能感受到父母的体温,同时也记住了父母身上的味道,这种亲密的接触让他们很有安全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研究表明,拥抱可以减轻痛苦,是婴儿很需要的爱。当他们听不懂大人说话时,感受爱的方式源于和父母的接触。

2)爱来源于父母的情感输出

父母单纯地陪在宝宝身边,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宝宝也是感受不到爱的,当妈妈一脸冷漠的对待宝宝时,宝宝会变得特别无助,不知所措。

小宝宝很会看脸色,妈妈在孩子面前可以露出笑容,也可以将愤怒或悲伤表现在脸上,但不能总板着脸,宝宝感受不到父母的情感输出,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爱源于亲子之间的互动

在孩子身边时除了有情感输出,还要有肢体上的互动,就像后来实验中会动的铁丝妈妈一样,小婴儿也更愿意和活跃一些的父母在一起玩。

在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中,宝宝内心压力会得到释放,增加了亲子之间的默契程度。在玩耍过程中会引起更多的情绪的变化,成功、失败、紧张,等感受会丰富宝宝的情感体验,通过与家长的互动,也能让宝宝长大之后与他人相处更加轻松。

团子妈心里话:

“有奶就是娘”的说法,对宝宝来说并不公平,为了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不要再做“铁丝妈妈”了。

【今日话题】你赞同“有奶就是娘”的说法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