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国家发展的脚步越来越稳健,在这一时代还发动了很多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
很多年轻的一代人放下了书和笔,拿起了锄头和铁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农村,为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远万里到达农村,来到田地,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贡献给农村事业发展。
回顾这一时代,确实让人倍感精神,那一种力量直到现在都是铿锵有力的。
就在众多知青上山下乡的时候,很多感人的、惊人的事情也在发生着。
这其中就有这样一件事情至今让人感到惊讶,甚至是很多现代的人都做不到的,更没有勇气去做这样的事,是非常令人佩服的。
有一位年轻的女知青,她叫吴献忠,她为了能将自己贡献给农村事业,竟然拒绝了上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深造的好机会,曾经还在日记里写道说:"要铁了心的扎根在农村,非常甘愿把青春奉献给人民。"
这样一位女知青的能量简直太强大了,不得不让人对他产生满满的钦佩感,那么放弃这么好的深造机会,她后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这要从她的儿时以及她的家庭说起。
吴献忠出生在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受人尊重的工人,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样的家庭算是比较富裕的,而且她从小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对比同龄人来说,吴献忠算是幸运的。
虽然家庭条件算是优越,吴献忠也并没有因此而自大、骄傲或者懒散,反而比同龄人付出更多的辛苦,她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课余时间还要学习舞蹈、音乐以及表演,因为,吴献忠从小就一直梦想能成为一名表演艺术家。
但是,事情发展出现了变化,当时国家的发展处于上升期,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给祖国发展提供知识技术,吴献忠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便毅然决然放弃了演艺梦想,开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他的这一决定终究还是改变了他的发展方向,虽然放弃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但是她学习的决心还是同样的坚定,学习起来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因为她的事业方向虽然改变了,但是她想为国贡献的决心没有改变。
她知道只有有了知识,才能成为先进人才,才能为国家前进提供动力,她整日都在读书,可以说她用知识浇灌了自己的青春。
在学习的同时,她也不忘社交,因为吴献忠是一位热心的人,努力学习的同时还担任着自己班里的班长,同学们遇到什么困难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一些忙,因此她的人缘一直都是非常的好。
当国家号召青年们上山下乡时,吴献忠听到这个消息便立刻心动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曾经所做的一切,不论是放弃演员梦想还是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都是为了能为祖国献一份绵薄之力,如今国家倡导知青下乡,她便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
而这时有很多人都是被迫报名去下乡的,可见吴献忠的觉悟比起很多同龄人来说是相当高的,吴献忠被分配到了偏远的农村,首次下到农村的吴献忠,也是两眼一抹黑。
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干过农活,但是她不懈努力的精神还在,便认真和当地农民学习起了如何农作,并且更快地适应了当地的农村生活,不断用劳动的汗水来磨练自己。
经过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劳作,她终于不再是那个刚刚下乡的稚嫩的孩子,而是一个能干活、有担当的女性,她能力的提高以及不断的努力被同事和领导都看在眼里,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
所以直到1970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下乡去招收一些优秀的人才去学校学习时,吴献忠便是第一个被大家推荐上去的,这样的好机会落在了谁的头上,应该都是让人兴奋不已的,但是在吴献忠身上的又一次意外发生了。她把这两所高校都拒绝了。
她这样的决定在当时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人都对他的做法感觉到惊讶,这样好的两所学校直接录取,对谁来说都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么会拒绝呢?
因为这件事,吴献忠还成为当时的热门人物。虽然没能去高等学府,但是她学习到的知识以及农作经验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自从出了名之后,她多次被请到各地去做讲座,她说:"之所以拒绝高校深造机会,是因为打算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农村建设上,想要在农村建设上作出一番成就。"
但是,命运总是揣测不定的,这位知情在后来的政治情况下受到了牵连入狱了,她的母亲哭瞎了双眼,她的父亲也因为过于伤心而去世了。
吴献忠出狱以后,嫁给了他的第一任丈夫,很快就有了他们的孩子,但是,她的丈夫在婚后性情大变,甚至会大打出手,吴献忠本打算为了孩子忍耐,但是最终还是忍无可忍,二人就此离婚。
坚强的吴献忠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次返回农村,继续为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余热,刚开始回到农村的时候,仅仅是一个民工,但是通过他的努力从保管员到了经理的位置,甚至在最后还成立了自己的一家食品公司,她的食品公司也慢慢的走向了正轨。
如今已到七十岁的吴献忠依然在工作着,现在的她有了自己的新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事业越做越好,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吴献忠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有不幸也有幸福,一生的道路走的起起落落,但最终归于平静。
这一路虽有很多艰难,但是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将这一切困难全部打败,更重要的是她一生的宗旨都是为中国的农村发展、国家的事业在拼搏,这样的思想是伟大的,她一往无前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